集中学习注意力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集中学习注意力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你们将面临着社会化的任务,学习和经历的事物是大量的,许多东西和事情都是第一次接触和经历,纷繁的世界常使你们目不暇接,难以适应,也常常使你们要承受多种精神负荷。上学、考试、交往、长高、青春发育等等许多在成年人眼里普通而简单的事情,对中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个人生的重要关卡。因为缺少相应的知识,缺乏经验和阅历,这每一步对你们来说可能都是考验,你们也将在这诸多的考验中长大和成熟。而这些考验常常会分散你们的学习注意力。  

   

什么是注意力呢?人们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并能对这些刺激进行精细的加工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指向性是说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而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总被当前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做注意的分散,也即平常说的分心,这样做事的效率会大大地受到影响,这是一种不良的注意品质。  

对于中学生哪里因素会分散注意力呢?  

首先是本身的学习习惯,其次是与外界交流,如与网络、人际的交往情况。  

我们先来谈谈学习习惯。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个方面的好处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  

由于人的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相关的刺激物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它一旦得到强化,就可以自动地出现,可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减轻我们的负担,而提高功效。所以,良好习惯又可称为"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  

有哪些良好习惯值得去养成呢?  

首先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学子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与这个故事的寓意相同的还有中国古代"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说法。旨在告诉人们学习时不可一心二用。  

  心理学上曾有人做过的对比研究:请来两组知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是:第一组习题与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看来,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质量都有所降低。不信你可以当场实验:左手右手各拿一支笔,一手画圆儿,一手画方,双管齐下。其结果必然是圆也不圆,方也不方。古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确实也能找到一些一心二用的例子,比如:老师能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司机能一边开车一边哼小曲,家庭主妇能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摇滚歌星能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农民能一边铲地一边说笑话等等。这在心理学中叫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做到的。这要求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同时进行的两项或多项活动,一般都是比较熟悉的,最多只能有一项是不十分熟悉的,而其他与之同时进行的活动要达到几乎自动化的程度才行。仔细分析一下上面所举的五个例子,无一不属于这种情况。就拿司机来说吧,行车路线必须是熟悉的,小曲必须是比较熟悉的。假如他第一次开车进入一座陌生的城市,或者车辆、行人拥挤不堪的时候,他就难以做到边开车边哼小曲,否则,非出事儿不可。在电视节目中,我们曾经看到京剧演员一边唱一边双管齐下写毛笔大字。从表面看,这些事情的难度都比较大,实际上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对于表演者来说,所表演的内容都是非常熟悉的。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心二用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应该专心致志。   

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也就是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以意封闭。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溜号,讲话或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课后做作业,一边听歌一边写文章、算题,哪里说话哪搭茬儿,或者故意插科打诨、耍怪逗哏。这些做法都是与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背道而驰的。  

   

第二、要养成严格定时定量地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谁能根据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计划,并且定时定量地完成计划,谁就能实现目标、无往而不胜。  

定量学习,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记忆先行,每天必须完成记忆任务,包括外语单词、语法,数理化定理、定义、公式,语文字、词、语法、修辞等等;这里提倡一下高效省时的学习节奏:在心理学中,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一条记忆的科学规律,即遗忘的发展进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新的知识后,应该及时复习和做作业,这样既省时高效,而又不容易遗忘。二是必须完成作业,把所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例题和习题)弄懂弄通;三是复习领悟,使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在完成上述三项任务的情况下,可选择做一些课外的数理化习题,做一些外语的阅读与理解练习和听力练习,进行语文的作文写作训练。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计划,既不定时,也不定量,从形式到内容全是被动式的,老师推一推,他就动一动。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总是先松后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喜欢搞临考突击。往往是老师留作业,就做一做,不留作业、不做要求的,就概不理睬。记忆内容欠帐,复习欠帐,导致知识的链条断档,老师讲课跟不上。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往往是"水过地皮湿",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也有的同学,在该记的没有记住、该懂的没有搞懂之前就忙于去做课外难题,题是勉强会作了,但没有掌握规律,没有抓住根本。  

第三、要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思考找出它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形成体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二是对于思考过程中发现的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别人请教;  

第四、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执行着不同的任务,分工很细。人在学习和工作时,大脑皮层相应的细胞群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位则处于抑制状态。形成兴奋区(工作区)和抑制区(休息区)两大区域。让大脑皮层各区域的机能轮换,可以使大脑轮流休息,就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工作能力。所以科学地安排好学习和休息制度是很重要的。可以  

A,不同性质的课程轮换:文科和理科、主课和副课,读写和计算之间的替换学习。  

   B,脑力与体力的活动交替:学习和文体、劳动相结合。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减轻脑疲劳,才能保证在一天、一周、一学期的学习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奋性和学习能力。  

接着来谈谈网络对注意力的影响。  

上网既激活了现代中学生的思想,同时又困扰着他们。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但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而且大量的网络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并且,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  

互联网既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也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既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既能激发其创造潜力,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  

我们来打个比方,中学生是个高楼的建设者,课堂里学习的知识象大楼的基础和构架,而其它的文化象后期的装修,当然在打基础搭框架的时候了解些装修知识是必要的,但必须分清主次,因为如果基础框架没有打牢,再美的装修也经不起风吹雨打。现阶段中学生如果能够提高自制力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来帮助打好基础搭好框架,是个理想的方式。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如果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产生了郁闷、压抑、消极的心境,就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分散注意力去考虑人际交往中的疙疙瘩瘩,影响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处理好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总得我谈三点:  

   

1 、觉察自己。有的人还有不少影响他人的坏习惯,或经常有令人讨厌的举动,这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当自己发现自己存在某些不良性格和习惯时,首先去觉察这些的不良性格和习惯,觉察带来改变,进而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的积极发展。  

2、悦纳别人。所谓悦纳别人即要从心底里高兴地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包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古语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因为某人有这个缺点,某人有那种毛病,就轻易地嫌弃他,远离他。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悦纳别人就是接受他的缺点和毛病,并诚心地帮助觉察缺点和毛病,进而向好的方向转变。一旦别人感受到你的真诚的悦纳,自然就会心悦诚服地和你处好关系。  

3、关心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是人的基本需要。与同学处不好关系的人之所以常感孤独与烦恼,归根结底是满足不了被人关心的需要。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呢?唯一的办法是你首先要去关心别人。因为你有希望得到别人关心的需要,别人也有同样的需要。你愈关心别人,你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将因之而得到增加,自然地他也会转而关心你。一旦彼此间能互相关心,同学关系也就自然亲密了。关心别人要有无私的胸怀。有些人表面上很热情,实际上却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他关心别人,目的是希图“放长线钓大鱼”,从别人那里捞到更大的好处。这样的人,可以博得别人一时的好感,但很少有人能与之“患难与共”,当然最终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同学关系。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关心别人也要掌握一个度,不要发展成对别人的干涉,引起别人的反感。  

掌握好这三点,一定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同学之间关系的发展。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当然还有一些特殊性。  

家庭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人格、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很大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要么过于紧张,要么过于放任自流,这都不利于你们的成长。关系没有处理好,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可以说父母的责任多些,这也是做父母的需要意识并改进的。因为亲子关系的不良发展多数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            有些父母的角色定位不当,造成了对立紧张。  

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十分紧张,有时甚至严重对立,这样的家庭,很可能是父母角色意识太强造成的。这样的父母总觉得自己神圣不可侵犯,什么都正确,动不动就是“父母之命”,“老子说了算”,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立场去做判断,去替孩子做选择,包办一切。这就使孩子处于一个被动的弱势地位。  

父母应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个体,充分理解他们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他们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和需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培养独立主动地管理自己的能力。  

二、            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当,导致了对立紧张。  

当然这一点也是由于第一点引起的,角色意识太强的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端着架子,试图维护一种所谓的权威、坚强、无所不能时,往往会造成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障碍。父母应学会在孩子面前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满、愤怒、失望、喜悦、赞赏。。。。。。建立起平等真诚的沟通桥梁,并在这种沟通中引导他的成长,而不是控制他的成长。  

这是父母的问题所在,但是孩子们,你有没有意识到当你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父母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转折——从生气勃勃的成熟期向中年期过渡。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生活课题要面对,跟你一样,父母自身也会有自己的问题和焦虑。当他们审视自己身体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令人烦恼)、重新估量自己的成就(这种估量有时令人沮丧)、并略带忧虑地瞻望未来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身的脆弱。他们对自身变化的关注、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道路的评价常常使得他们心情颇不平静。这种不平静与青春期孩子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就更让他们心烦意乱,从而加剧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有一种时髦的说法“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指的就是这种情境。虽然父母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也需要得到你们的谅解来共同促进关系的良性发展。  

除了谅解父母的处境,我们能为父母也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是:1.尽量地管好自己,让他们看到你能独立主动地管理起自己了。2.多多地与父母沟通,让他们看到你正在迅速地成长,让他们放心。  

现在接着谈谈与老师的关系。  

不良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的冲突,使教师处于紧张不安和激怒状态,更使教师泛化消极情感,使教师无法专注于教学,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倦和懈怠,这又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速了师生关系的恶性循环,从而严重破坏了学校教育活动。  

   作为教育活动引导者的教师,固然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那种道貌岸然、以权压服的威严,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完善自身形象,建立师生真挚的情谊来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一般说,老师对同学各方面的进步走着主导作用。老师的学识、修养和生活经验比学生强,学生应该珍惜并发展与老师的关系,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但老师也是社会上普普通通的人,也会说错话办错事。但在许多学生心目中,老师几乎是个完美形象,以致有的同学与老师接触会感到紧张、胆怯,甚至会觉得老师喜不喜欢自己。也许有时老师言行过激,伤害了同学的自尊。当老师出现失误时,学生能不能给老师提意见,怎么提法?  

    (1)选择最佳时机  

    同样一条意见,因时间、场合、地点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给老师提意见要注意顾全大局,不要伤害老师自尊心。  

    (2)单独面谈,不背后议论  

    对老师有意见,不当面向老师提出,而是背后议论,或者赌气、发牢骚……很容易造成师生隔阂。正确的做法是,从爱护老师的动机出发,当面诚恳地提出意见、交换意见,最好单独面谈,以情理感人,相信老师会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  

    (3)理解、谅解、帮助老师  

老师在生活中也会有困难和苦恼,而这些都会影响老师的情绪并在工作中反映出来,如轻易发火、讲课出差错、精神不振等。学生如能理解体谅老师,或通过一些途径巧妙地帮助老师排忧解难,对老师是莫大的安慰,使师生情谊更为融洽、浓厚。另外,对于违背教育原则和犯有严重错误的老师,也可以向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这也是帮助老师的一个方式。  

在这里最后要谈一下异性同学的关系处理问题。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特别是性开始成熟以后,他们从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了爱慕异性的愿望。一方面现代中学生性意识发展较早,中学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会萌发一种性意识,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认识异性的性别,以及两性的差别和联系,开始考虑自己如何扮演一个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如何与异性进行交往,一天一天就可能会产生爱慕异性的心理。但是一般从性意识的觉醒开始,从半懂不懂,两性开始疏远,进入朦胧期,随着向往异性心理的不断发展,开始进入迷恋期,进而开始结交异性朋友,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对特定对象产生钟情,产生爱慕之心。这个过程,是爱情产生发展的特定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感情、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平时所谓的早恋。有教育专家的说:不要用早恋这个词,应该叫"来往过密"。他们认为:“说‘早恋’就有批评倾向,有道德价值判断,不科学。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中学生恋爱’。”  

  在一些采访中,与这种观点相同的老师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早恋是一个带有贬义性质的词语,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可塑阶段,这种说法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科学地说,应该称之为中学生恋爱。   

  可以说:早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当承认人是有情感的。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异性相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但是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虽然他们生理上具备了恋爱的条件,但在心理上却远远没有具备。处于早恋旋涡中的孩子对这种情感的懵懂、无知,使他们的心理忐忑不安、敏感脆弱,加上怕遭到家长和老师的责备,他们既不敢随便告诉别人,自身又缺乏处理和平衡这种感情的能力,从而背上严重的思想包袱,有的甚至会改变性格。  

所以我们建议中学生把与异性的交往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同时鼓励交往,加强指导。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男女交往必要性的教育,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淡化彼此对异性的好奇心,更稳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学校也应多开展活动,转移情感。要多开展科技、文艺、体育等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活动中创造一个健康宽松的男女交往环境,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增加对异性的了解,把握交往的分寸,锻炼理智分析和冷静控制情感的能力,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使他们旺盛的精力能有地方发挥,性的能量能得以置换、转移和排遣。  

事实上许多男女学生间的交往只是正常交往,并无恋爱动机,如果对他们胡乱猜疑,捕风捉影,横加指责,动不动就扣上早恋的帽子,反而提醒了那些纯真的孩子而弄假成真。  

   最后要强调的异性同学相处中的女同学要自尊、自重,男同学要有自制力。人际交往的两性道德原则还是必要的。女生在与异性相处时,一定要保持自尊、自爱的美德,既要有女性的荣誉感,又要善于自我保护。作为男性则应更加谨慎,善于克制,这样就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情况了。    

推荐访问:注意力 集中学习 关键 成功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