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材料

今天我站在这讲台上,心情非常激动。27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是党组织的精心培养、是老一辈农技工作者的悉心传授、是同志们的全力支持,才有了我的今天。我之所以能获得市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劳模、省劳模、省农技先进工作者、省党代表、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都与组织的培养和大家的支持休戚相关,在这里我表示忠心的感谢。跟这些荣誉相比,自己深感惭愧和不足。

        1984年,我怀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的美好憧憬,来到了**市种子公司(站),领导安排我搞粮油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即将退休的周才昌老师,能遇上像周才昌老师这样的引路人,我是幸运的。从这位可亲可敬的老知识分子身上,明显感受到他对事业的执着、对科学的严谨、对种子的挚爱。在和他一起工作的两年中,我们奔波在省内各科研单位和市内的各试点之间。当时交通条件非常不好,出差都是坐公共汽车,大多数试点都设在汽车不能通到的偏远农村,我们只能徒步前往。几天跑下来,两个人全身都是灰尘,但当看到一个有苗头水稻新品种时,心里真的比吃了蜜还要甜。

        正当我全身心投入良种引进、推广工作时,1986年不幸得了慢性乙型肝炎,刚工作两年就要回家休息,心里非常懊恼。当时局人事科长非常关心我,有一天她来对我说:“现在某某机关单位正要大学生,你是一个女同志,搞农业比较辛苦,现在又身体不好,如果换单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可以帮你。” 我听后心里顿感热乎乎的 ,但接下来的几天矛盾极了,走,从此可过上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安逸生活,然而,一想到自己上大学时所做的种子梦,一想到公司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我毅然留守本职,并得到了她的理解和支持。

        我在病没有彻底好转的情况下回到了工作岗位。甘松林经理不仅是一位好领导,也是我成长中的另一位良师,他的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当时他分派我负责杂交稻,重新开拓公司的杂交水稻亲本繁育和经营业务,和市农科所的技术合作也是从1989年就开始了。甘经理有句名言:“搞种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他的带领下,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六年努力,公司生产的协青早不育系以质量取胜,享誉全国,种子远销广西,江苏,浙江等省,和市农科所合作的第一个杂交粳稻组合七优七号也于1997年通过省级审定。但在90年代未种子公司已潜伏着严竣的生存危机,如果公司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面临的将是倒闭。面对困境,当时我提出了公司与市农科所“联姻”,开展合作育种的新思路,走出一条从育种、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新路子。合作的设想马上得到了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和农办的全力支持,由三个单位的领导牵头,通过双方单位的六次协商,浙江省第一份合作育种协议于1999年1月诞生了。

        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促科研,这一良性互动的新机制,不仅在省内创造了水稻合作育种的新模式,还有效地推进了我市杂交水稻产业化,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育成甬优系列14个杂交水稻新组合,6个粳型不育系,育成的甬优1号、3号、6号、8号、9号相继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推广组合,甬优6号成为我国第一个育成的典型籼粳杂交超级稻。2006年宁海甬优6号百亩示范方经省级验收,最高亩产达到834.2公斤;新育成的籼粳杂交晚稻甬优12号,2008年鄞州桐桥百亩示范方,经省级验收平均亩产达798公斤,最高亩产达836.7公斤。08,09年连续两年创浙江省晚稻单产吉尼斯记录。已累计推广甬优系列杂交水稻843.8万亩,增产稻谷4.2亿公斤。2009年12月经颜龙安院士等专家鉴定,我市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及推广应用达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实现籼粳杂种优势的直接有效利用,为我省粳(糯)稻杂交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该成果已荣获2009年度**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二十多年来,我与农民、与土地、与种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深刻地感到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需要有“三心”:即信心、诚心和恒心。

        一是要有信心。走农业创新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0年甬优系列第一个组合甬优1号通过浙江省审定,这是我省第一个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晚粳稻新品种。那一年也正好是我当公司经理的第一年,为了加快该品种的推广应用,1999年冬加速在海南繁育亲本种子1250公斤,2000年5月在奉化松岙建立了制种基地1200亩,在接下来的5个月生长季节中,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了松岙基地。因为海南繁育的亲本种子是在高温、强光下成熟,种子催芽萌动期长,制种农户催芽3天后仍不见种子长芽,焦急万分。为解决亲本种子的催芽问题,我与松岙500多个制种农户整整奋战了10天10夜,每天晚上打着手电,挨家挨户地检查发芽情况,耐心地告诉农户催芽方法。足足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不见芽长出来,这时农民已经绝望了,见我还在那里坚持着,他们的情绪才没有激化起来,不少农户已经在盘算改种其它作物和如何让公司赔偿的问题了,但我坚信种子是有生命力的。一直坚持到第10天的下午,一个农户兴冲冲地告诉我,他家的种子发芽了,紧接着喜报一个接着一个,全村都沉浸在焦急等待后的喜悦之中,第一个难关终于闯过了。到了抽穗扬花季节,更是马不停蹄地走到每一个制种农户的田头,告诉农民如何赶好粉去好杂。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松岙制种成功了,制种产量超过预计数的一倍,1200亩制种平均亩产达到了205公斤,收购种子近25万公斤。

        制种丰收了,但种子的销路却成了一个新问题。在甬优系列推广之前,浙江省杂交粳稻年推广面积从未超过20万亩,而且推广过的杂交粳稻组合多少都出现过种子纯度问题,大多种子公司都没有推广积极性,也不敢大面积推广,当年生产的25万公斤甬优1号种子,落实销路的只有10万公斤,怎么办?公司内部人员非常着急,他们更担心积压亏损。路是靠人走出来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当时我认真分析了甬优1号在省内的适应区域,并把适应区域内的公司分成两类:对有推广积极性的县公司继续合作,对没有推广积极性的县提出了直接走乡镇代销的策略。2001年春节过后,我和公司员工开着皮卡车装着种子出发了,整个三个月,跑遍了杭州、绍兴、**、台州等地的350多个乡镇代销店。到乡镇上门推销种子全省我们是第一家,当时**的杂交粳稻在省内没有一点名气,好多代销店甚至把我们当成是卖狗皮膏药的,总是用疑虑的眼光看着我们。每到一个点,我都认真地对代销人员介绍甬优1号的特征特性,杂交粳稻是有优势的,正是因为它的优势还没有被农民和经销商认同,才需要和他们合作向农民推广。接下来整整3年,我们在销售和整个水稻生长季节,跑遍了全省粳稻地区的每个乡镇,每年行程8万多公里。通过3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效果,乡镇一个代销点从第一年的几百斤,到第二年的几千斤,到第三年好的能超万斤。甬优1号在全省的销量也从2001年的15万公斤,到2002年的35万公斤,2003年达到了55万公斤,短短3年就突破百万斤大关。浙江省2003年甬优1号推广面积达到了67.1万亩。从此,杂交粳稻的优势得到了广大农民和经销商的认同,甬优的品牌打响了。为接下来的籼粳杂交稻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有诚心。要有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诚心。任何一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都要建立在为农民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诚心首先体现在品种选育上。从甬优1号在省区试中增产达10%、甬优4号的增产达15%,到甬优9号增产达到20%,最新育成的甬优13和甬优412增产幅度分别达到了25%和39.5%。诚心其次体现在稻谷生产技术研制上。通过研制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定时定量高产技术规程,使种植农户快速掌握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在大面积推广增产增效的同时,取得了单产836.7公斤的全省高产记录。诚心还体现在种子生产技术研制上。通过研制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为特征的杂交水稻制种优质高效技术规程,使得甬优系列种子生产农户平均亩产值达1800元以上,2009年宁海岳井制种合作社850亩制种取得了70多万元的好收益。

        三是要有恒心。做任何一件事,贵在持之以恒。甬优系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浙江省科技厅杂交粳稻育种是1977年立题的,当时全省有六家单位协作攻关, 到1997年近二十年过去,因为杂交粳稻育种进展不大,浙农大、省农科院、嘉兴所等其他5家都转项了,省科技厅是否继续对**所立项搞杂交粳稻犹豫不决,农业处的陶处长专程到**农科所考察杂交粳稻,并指明要**种子公司参加,就是因为两个单位的领导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坚持,省科技厅给了1万元的立项资助,整个项目得以保留下来,才有了甬优系列。就是因为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二十多年来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动的坚持,才有了甬优系列今天的成就。

        创新强农业,创业富农业,对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为大地的丰收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推荐访问:农业局 报告会 事迹 优先 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