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公司效益提高的动力所在

近两年来,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总体上呈滑坡态势,2001年以后,年度每股收益1元以上的公司已寥若晨星,0.1元以下以至负数的公司却成倍增长。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效益犹如商品市场上的商品质量,商品质量下降,消费者购买意愿就会下降。同样,上市公司效益不好,投资者购买其股票的意愿也会锐减。因此,上市公司业绩是股票市场发展的“硬道理”,没有良好的业绩支撑,市场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上市公司效益总体下滑,就其内部因素而言,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到位。一个企业经营得好坏,与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基本素质、管理水平和经营方略直接相关。正因为如此,现代市场经济才有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作为职业经理人,其工作只要能尽职尽责、经营有方并为企业带来效益,其身价就会不断上升,反之则可能被淘汰。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经理人的地位、价值和报酬都是市场说了算的。然而目前大多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这一直接关系企业效益的根本性问题上与市场的距离还很远。关于国有企业体制上的问题,很多经济学家习惯于经典性地概括为“出资人不到位”,这种说法对国有上市公司来说并不准确。上市公司实质上是公众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自然之事,问题在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理人至今仍主要由政府来委派,代表政府管理的“位”是到了,但“尸其位”的现象却难以避免。要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千元的上市公司总经理为一个有几亿、几十亿乃至上百亿股本的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身就是人力资源交易中的严重不对称,是破坏市场法则的,其不能或不愿尽职尽责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目前我国有上市公司大多数为国有控股企业,能否改革现行的国有企业经理人任命制度,让市场来决定经理人的价值和报酬,是上市公司总体效益提高的关键。因为职业经理人的利益最大化要通过经营管理企业显示出自身的市场价值并以收入报酬等方式得到肯定,经理人的利益最大化追求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追求不仅是一致的,一拍即合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直接动力。只承认国有企业利润最大化追求的合理性,不承认国有企业经理人价值及报酬最大化追求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上市公司提高效益,无异于缘木求鱼。

  市场经济以人为本,泱泱大国人才济济。中国并不乏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应是他们一展其雄才大略的宽阔舞台,只要改革到位,遵循市场原则,稀缺的人力资源就会向这里集中,这是上市公司效益提高的需要,是中国股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投资者的期盼。

推荐访问:职业经理人 效益 提高 动力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