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西部三县交通建设考察报告

 

    2007年9月27日至29日,由县交通局支部书记王先维带队,一行5人,考察了陕西平利、镇坪,重庆巫溪三县的公路建设。通过看、听、座谈的形式,详细了解了三县交通建设发展的现状和走势,相互交流了交通建设政策、投资、环境及公路管养情况。通过学习考察,收获颇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平利县

(一)交通建设现状

截止2006年底,该县形成“一主二纵三横”的公路发展框架,县、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06公里。全县有4条好的出口路,每条出口路都连接两个出口,使该县成为交通循环中心。

通乡油路    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的大(贵)三(阳)公路和白(果坪)公路,总投资达到2600余万元,预计2008年初建成通车。因此,该县除一个乡暂不通油路外,其余乡镇均实现路面黑色化。

通村水泥路    2006年,共完成通村水泥路57条、216公里,占上级下达计划任务173公里的125%,获安康市农村公路建设考评第一名。截止2007年9月15日,共完成通村水泥路210公里,占上级下达计划任务194公里的108%。到2007年底,将累计完成通村水泥路520公里,占全县村道总里程的61%,全县70%以上的行政村通上水泥路。

(二)交通发展规划

2008年,修建200公里通村水泥路,使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通上水泥路,“十一五”期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以县乡公路为主骨架,重点抓好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支线公路建设,全面实现市县公路二级化、县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水泥化、道路建养管规范化、运输结构优良化的“五化”目标。

(三)主要经验措施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多方筹措资金,为交通建设融资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通乡油路建设中,县政府按照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双民”政策要求,专门制定了征地、房屋拆迁及林木、青苗等的补偿标准,提出河道采砂完全免费,电力电信接驳使用、爆破证办理手续、炸材调拨使用等均按最低成本收取费用等优惠政策,确保工程建设实施和按期完成。

在通村水泥路建设中,县政府制定“一事一议、村民自治”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在筹集资金方面:一是政府多方筹措启动资金支持前期投入。该县06年、07年500余公里村级公路硬化8000余万元资金中,通过县财政拆借200万元、向银行贷款400万元、向县内水泥企业赊销3万吨水泥、筹资900万元。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受益群众筹资,动员社会各界献爱心,捐款、捐物资助建设。06、07两年,该县共筹集“打底子”资金2000余万元,其中个人捐款近200万元。同时采取“先干后补、垫资建设”的办法,进行“铺面子”施工。通过以上措施,有效解决了启动资金缺乏难题。

2、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加快通村水泥路建设步伐。

该县抓住“十一五”国家发展农村公路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结合本县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加大措施,群策群力,大干快上地推进通村水泥路的建设步伐。

一是精心组织,提供强有力保障。该县成立以县长为总指挥的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向各乡镇派驻以县级领导为组长的12个督查组和以交通局技术骨干为主的12个技术监理组。各乡镇在公路建设现场设立指挥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既挂帅,又出征,现场督战,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实行包村包路段责任制,坚持一条路一名责任领导,一条路一支管理队伍,形成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推行激励机制,确保工程质量。政府以奖补作为激励机制,以夯实工程技术质量关。2006年县委、政府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奖补资金达200余万元。2007年,进一步加大奖补力度,直接用于乡镇的奖补资金达300余万元,其中,路基处理达到技术规范要求的,每公里奖补5000元,对六个条件稍好的乡镇按每公里15.5万元补助,六个条件较差的乡镇按每公里15.7万元补助,路面硬化质量达优的,每公里奖补5000元,在十二个乡镇中设一、二、三等奖共6名,分别奖励乡镇领导班子3万元、2万元、1万元,同时奖励乡镇党政一把手各1万元、8000元、5000元。

二、巫溪县

(一)交通建设现状

目前,该县公路通车里程达6860公里,其中省道3条260公里,县道4条156公里,乡道44条571公里,村级简易公路5873公里。

水上交通主要是大宁河通航河道75公里。

(二)“十一五”交通建设重点

公路   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3.63亿元,其中申请上级投入或其它资金20.601亿元。

1、高速公路   总里程28公里,总投资26亿元,一期投资14.0299亿元,实现半小时奉节和“四小时重庆”目标。

2、干线公路    按标准二级公路进行改建,畅通出口路规划里程100公里,概算投资3亿元。

3、县城绕城公路   线路全长约15公里,概算投资1.2亿元,“十一五”内完成前期工作,投资0.03亿元。

4、县际公路    启动3个项目,总里程154公里,总投资4.8亿元,其中县内筹资0.3亿元。

5、农村公路    启动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项目443公里,投资1.329亿元,上级投入0.443亿元,解决行政村不通公路问题,通达率达到98%。“通畅”工程项目329公里,投资2.632亿元,上级投入1.316亿元,解决乡镇公路通畅问题,通畅率达到96%。实现“3小时巫溪”目标。

6、旅游公路    启动3个项目,总里程101公里,总投资7070万元,申请国家补助2121万元。

水路    “十一五”期水路建设总投资约0.64亿元,申请上级投入或其它资金0.42亿元。

1、整治航道    总里程15公里,总投资800万元,申请上级交通部门补助或其它资金投入700万元,地方自筹100万元。

2、建设码头    新建两个码头,计划投资1500万元,申请上级补助1000万元。

3、渡口改造    改造3个渡口,预算资金800万元,申请上级补助500万元。

4、改造船舶    建造船舶18艘,预算资金2800万元,申请上级补助1500万元。

5、保障系统    建水上搜救系统、信息系统、安全监管设施,投资500万元。

客运站     项目总投资3970万元,争取上级投入或其它资金2420万元,地方自筹1550万元。“十一五”期投资1970万元。

1、城市客运站    新建公交车站,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县自筹500万元,争取上级投入或其它资金2000万元。“十一五”期间完成前期工作,投资500万元。

2、农村客运站    完成21个农村客运站建设,实现每个乡镇有一个客运站,每个站投资7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50万元,争取中央投资20万元。项目总投资1470万元,申请中央投资420万元。

(三)主要经验措施

1、科学分析,理性规划,构筑协调、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

该县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为切入点,结合本地实际,将交通建设发展与之相统一,做到扬长避短。如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及巫溪经济发展形势,为该县交通发展寻求到“四大机遇”,即西部开发带来的政策倾斜、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工程、全民大办交通的氛围、一支敢打敢拼的交通建设队伍。

面临机遇,该县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等优势,合理规划,全方位发展交通建设。如利用三峡库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挖掘旅游资源和水上运输的潜力,规划改建三条旅游环线公路、整治航道、修建码头、改造渡口、改造船舶、建立水上保障系统。

借助国家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该县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十一五”通乡干线公路和县际乡道出境公路达达到三、四级路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和96%乡镇通水泥路和油路,构筑以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骨架的交通运输网。

2、用活政策,多措并举,筹集交通建设资金。

充分利用中央实行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西部地区重点倾斜,以及重庆市把建设高速公路、打通出境通道、构建县际公路网络作为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交通重点这些重大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重庆市补助和政策扶持。同时,还从以下几方面筹措资金: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寻求县内外投资者对该县公路、水路建设项目进行合资和合作。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中土地和房屋拆迁、青苗补偿由乡镇政府调剂或补偿,各种杆线搬迁由产权单位负责解决,对交通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三是争取对口支援单位的扶贫力度。

四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农村公路建设。

3、制度健全,体系完备,发展农村公路建设。

该县为了解决农村公路发展滞后状况,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网的技术等级和通行质量,切实改善农民生存、生产、生活条件,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真正把这件促发展、造福祉的事情做好,制定了一整套的管理办法,即《巫溪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巫溪县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巫溪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了责、权、利,为该县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一套完备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了农村公路建管养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三、镇坪县

2007年,该县作为安康市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试点,该县交通局把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作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改革非常成功,其中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养护体制政策成果

1、管养机构实现网络化。该县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局,属科级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置人员编制15名,隶属县交通局领导,内设综合办公室、工程建设养护管理办公室和路政管理大队。10乡镇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实行双重管理,落实了专职工作人员。

2、养护责任实现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日常养护管理责任主体,对县乡公路由农村公路管理局负责日常养护管理,对村级公路由乡镇政府负责日常养护管理,真正构建起了“统一领导、以县为主、分级负责、各方支持”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

3、养护任务实现合同化。对全县443.071公里农村公路全部纳入了日常养护管理范畴,与道班工人和村民签定了养护承包合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率达100%。

4、资金投入实现标准化。坚持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标准,解决日常养护资金132.68万元,目前县财政已拨付到位日常养护资金60万元,健全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同时坚持对省补资金用于养护工程费,市县财政资金用于日常养护并建立了养护工程费、日常养护资金专户,实行了“专户专存,单独核算,专人专管,专款专用”。

5、养护管理实现制度化。按照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目标,收集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13种,制定出台了农村公路各种管理办法8项,明确了农村公路管理局、管理所和养护人员各项工作职责24项,建立健全了14项内务工作制度,形成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措施

1、抓部署。坚持从抓领导、抓部署入手,在年初召开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制定出台了《镇坪县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交通局设立了改革办公室,实行了“双线目标责任管理”,县政府与交通局、交通局与公路站分别签定了责任状,纳入了县综合目标考核,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单位,责任夯实到人头,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抓宣传。坚持把宣传动员作为改革工作的切入点,一方面利用各种会议,广泛宣传政策,深入思想动员,切实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行动统一到改革上来。另一方面大造改革之势,采取刷写宣传标语、开办电视专栏、新闻跟踪报道等多种形式,突出宣传了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集中报道了改革的进展情况,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营造了浓厚的改革舆论氛围。

3、抓试点。坚持把开展改革试点路作为改革工作的突破口,在4个乡镇成功实施了4条80公里村公路养护试点,推行了承包式新型养护模式,采取由乡镇政府通过竞争方式将村公路日常养护任务承包给沿线村民,村委会负责协助管理,各建制村设兼职公路养护协管员1名,由县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报酬,以公示牌的形式将协管员的姓名、工作范围、职责、义务、权力向社会公示,引入了竞争机制,盘活了养护资源,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了管养分离,为改革奠定基础。

(三)几点启发

1、领导重视是保证。坚持把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作为加快交通发展的难得机遇,摆在重要位置,纳入了各级综合目标考核,建立了“领导抓,抓领导”的工作机制,在改革经费上全力保障,对改革全过程保驾护航。尤其是坚持在政策上对改革“大开绿灯”,破解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办公经费、养护资金四大难题,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2、部门实干是关键。始终把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作为2007年交通工作的第一要务、第一职责和一项硬任务、硬指标,层层细化任务,夯实责任,实行了定包抓领导、定目标任务、定完成时限、定考核奖惩的“四定”举措,励精图治,真抓实干。特别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始终把改革作为增强交通发展后劲的难得机遇,及时请示汇报,多方协调各种关系,形成了工作合力,发挥出了联动效应,使改革工作得以高速行使、卓有成效。

3、开拓创新是核心。在改革的进程中绐终以创新为手段,对原道班人员和资产进行了优化组合,引入了竞争机制;对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和小型养护工程推行了承包式新型养护模式;对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的养护大、中修工程以招标方式确定有养护资质的专业养护队伍承担,理顺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实现了管养分离,激活了养护新活力,真正实现了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见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四、建议

1、科学分析,用活政策,谋求交通大发展。

注重从分析国际国内、本省本县经济发展形势入手,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准全县交通发展的脉搏,找准交通建设的切入点,将我县交通发展与中央、省、市、县的精神密切结合,用活用足政策,制定既切合实际,又能适度超前的交通发展规划。

按照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为我县经济发展迎来了挑战,为交通发展创造了战略性机遇。一是国家支持潘口电站建设,必将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予以倾斜,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必将带动一批交通建设项目的启动,无论是建设资金,还是交通网线都将有一个新的突破、一个质的飞跃。二是国家将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和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的力度,将会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要想富、先修路,要大富、修好路”,交通是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甩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必须加大争取扶贫开发的力度,进而推动交通大发展。三是全国持续增长的煤电市场,为我县水利能源开发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充分发挥我县水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进而为交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

2、高度重视,政策倾斜,扶持交通大发展。

我县交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交通建设任务日益繁重,既要建好出口路,又要切实搞好县内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由于公路建设投资体制变化,争取资金的难度越来越大,建设资金的筹措越来越困难,同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九五”以来,全县交通虽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外界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弱,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因此,希望县委县政府更进一步重视交通,在政治、组织上大力支持,在项目争取、资金筹措等方面倾斜政策,在工程建设中牵涉到的相关问题优惠政策,进而推动交通快速发展。

3、创新机制,充分发动,保障交通大发展。

经济发展对交通需求日益旺盛,人民群众对加快交通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更希望加快交通发展,确保出行方便、快捷、安全。为此,在建设中一是鼓励首创精神。注意保护好群众积极性,不强求一律,不强行推进,不搞硬性摊派,只要有利于工程施工,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的做法都要大胆去探索、去实践、去推广。二是充分体现主体性。针对通村水泥路建设,乡镇政府是主体部门,要做到群众发动在乡镇、施工组织在乡镇、资金拨付在乡镇压、考核奖惩在乡镇,这样既达到责、权、利的高度统一,又保证了交通部门全身心地投入到质量监管中去。三是倡导以奖代补措施,提高工程质量。对质量把关严、技术质量过硬的工程,分别给予乡镇领导班子、负责人、质量监管负责人、工程承包责任人等不同程度的奖励,以带动全民齐修路的热情,同时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提高工程质量档次。四是充分发动,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发动受益群众,动员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捐款、捐资;由政府支持,通过财政、银行筹措工程启动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寻求投资者对项目合资、合作。通过以上途径,形成全民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氛围,合力打造县域经济交通平台。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推动交通大发展。

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交通发展的一面旗,一方面通过推销我县特色产业,如水电、茶叶、中药材、蘑芋等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打造亮点,营造品牌效应,扩大竹溪的影响力;二是通过各级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报道我县各行各业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营造舆论声势;三是交通部门自身要加大行业宣传,通过媒体、《交通文化》大张旗鼓地宣传交通事、交通人,让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竹溪,了解竹溪交通,关心支持交通,使我县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快速迈向竹溪交通事业发展的顶峰。

 

推荐访问:毗邻 三县 西部 考察报告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