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茶富民醉游人

――竹溪县财政支持茶叶产业化纪实

    暮春初夏时节,我们来到“中国有机绿茶之乡”湖北省竹溪县,茶乡茶歌阵阵入耳,茶山风景赏心悦目,茶园、财源、观光园游人如织。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的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全县36万人口,版土总面积3310平方公里,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0.4%,富含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土质和南北兼有的温和气候,特别适宜绿茶生产。近几年来,政府财政围绕茶叶产业化,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财政投入累计达5000多万元,扶持茶叶基地建设、老园改造、幼园管理、茶叶加工及精品名优产品科技开发,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6万多亩,基地规模居全省各县市第一位,去年产茶1001吨,茶产业综合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今年该县茶园采摘面积扩大到6万多亩,春茶产量已达75万公斤,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全县4万多户茶农出售鲜叶收入3500余万元,家家增收得实惠,其中已有3万多农户科技兴茶致富奔小康。以茶为主的绿色产业转化为滚滚财源,去年该县财政收入达8518万元,实现了5年翻一番,促进县域经济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绿箱”支撑新“茶道”

    竹溪财政局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把茶叶作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茶叶大县的要求,积极主动参与项目源调查、茶叶主导项目论证和向上申报项目等工作,认定传统茶叶产业是农业产业化中的一项特色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符合公共财政支持的WTO“绿箱政策”。
    竹溪自古出名茶,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竹溪“梅子贡茶”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贡品而享誉华夏。由于竹溪土质、气候独特,所产绿茶香气袭人,所含的茶多酚高达36.5%,比其他产地高出10多个百分点,因此被专家定为高香绿有机茶,省政府定为高香型有机绿茶重点示范基地县,国家农林部门已分别授予竹溪县“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和“中国茶叶之乡”,并将茶树认定为生态经济兼用林,纳入国家退耕还林,给予政策性补助。县财政局向省里申报的茶叶板块项目,经专家组评审通过,纳入了《湖北省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项目库》,给予重点支持。

多管齐下育品牌

    该县财政部门参加县政府茶叶产业工作专班,调查研究全县茶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为县委、县政府出台扶持茶叶产业化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和科学决策依据,并积极向省市申报茶叶扶贫开发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有机茶等绿色产业发展壮大规模效益,还制定和完善了支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支持茶叶基地规模化建设,增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财政局捆绑使用各类支农扶贫项目资金,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扶持连片开发茶产业,建设规模化基地。采用政府集中采购的方式,从福建、浙江等地引进“福鼎”系列等优质茶叶种子苗木,采购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解决新建茶园的种苗投入、幼龄茶园有机肥料投入和投产茶园加工设备配套问题。通过连续6年的投入,有机茶财源基地总面积已由3.8万亩发展到16万多亩,年产销茶叶超过1000吨,实现了“贡茶之乡”向全省茶叶大县规模效益的跨越式发展。还支持了茶园基地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由集体投资统一规划建园,理顺产权关系,建一片茶园,办一个茶场,按土地承包使用权,分户管理园采摘受益,形成“茶场+茶园+茶农+茶商+财政投入扶持”的产供销联合体和产业链,促进社会化服务和专业化分工合作。
    支持龙头茶企业,提升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县财政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化、民营化的要求,积极支持培育茶叶龙头加工企业,建立“一龙带九蛟”的产业联合经营机制。放开放活茶园经营权,支持骨干茶场以利益为纽带,利用自身资金技术、设备、市场、无形资产品牌等优势,与中小茶场开展多种动工的联营及合作经营,互利互惠,风险共担,实现了生产要素最佳组合,提高了茶叶产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近3年来,县财政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对龙头企业给予倾斜扶持,建成了龙王垭、前进、梅子垭等茶叶龙头企业,还扶持兴办了鄂坪、县河、张家山、王家山等40多家乡村骨干茶场,全县集体、个体茶场已达120多家,现有加工设备1000多台套,形成了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带动茶农与企业共闯市场,去年全县农民人均从茶产业中增收300多元。龙王垭茶场自有茶园4000多亩,资产800万元,近4年来与25家中小茶场联营,实行外延扩张,内含式发展,组建湖北龙王垭茶业集团,目前,总投资已达1.1亿元,经营茶园2.4万余亩,年产销茶叶收入4000多万元,成为全省6家茶叶龙头企业之一。财政投资扶持茶企业,起到了“引窝蛋”的作用。在县委、县政府放开茶叶生产经营领域,给予政策鼓励和扶持下,社会资本纷纷投入茶叶产业开发,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县河镇六合村农民党员柯昌松,承包经营幼龄茶园1300亩,年出销茶叶收入50多万元,带动村民兴茶致富,他荣获“湖北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和“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水坪镇金铜岭村农民吴志卫,投资建茶园300多亩,带动乡亲发展绿色产业增收,前年,他被评为省劳模,去年当上全国劳模。
    支持科技兴茶,提高精品名牌效益。近几年,竹溪县财政投入茶叶产业化科技经费500多万元,从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产出水平入手,支持龙头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奖励精品名牌,鼓励提高自主创新品牌能力。由财政部门竖牌协办的张家山茶场绿色财源基地,推行茶叶标准化,2800亩茶叶基地年产中高档茶2500多公斤,产值100多万元,研制的“龙山箭”牌茶获省市名优产品。科技兴茶培育了“龙峰”、“银桥”、“梅子贡”等系列主导品牌,先后13次获得国际、国家级金奖,已有5个品牌的茶叶获准使用绿色标志,4个品牌荣升为有机食品喜获“三证”,龙峰系列还获取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有机茶认证,拿到了出口欧盟市场的“通行证”。龙王垭茶场在财政部门支持下,投资600万元,新建自动化茶叶无菌加工生产线,添置了茶叶冷藏运输专车,加工储运保鲜工艺和设备配置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龙王垭、前进、梅子垭三大茶场在财政支持下,以名牌有机食品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及实力,聚合中小茶企业,经营茶园7.2万亩,约占全县茶园基地半壁江山,茶叶产业综合收入占全县茶叶总收入80%以上,提高了茶产业品牌效益。
    支持茶文化和营销网络体系建设,提升竹溪茶文化品位,占领消费市场。由财政提供部分活动经费,请名家、文人、茶博士和媒体帮助打造“贡茶”文化,挖掘整理与竹溪茶相关的茶俗、茶歌、轶文趣事和民间传说。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MTV《梦在竹溪》,在央视和县电视台滚动播出,获得音乐电视最佳效果奖。去年以来,MTV主题歌《梦在竹溪》在全县广为传唱。龙王垭、梅子贡、前进等龙头茶企业,借助茶文化造势,在县域和集镇开设茶馆、茶吧、进行茶艺表演和茶文化传播,提高茶乡竹溪名茶知名度。华中农业大学与竹溪开展“校县联姻”,把前进茶场定为科研教学实习基地,走产学研、茶科技与茶文化相结合的道路。财政干部还利用工作交往熟人多、信息面广的优势,支持培育茶叶中介组织,拓展营销市场,帮助县协会在十堰、武汉、西安、重庆、成都、北京等地建立茶叶“窗口”40多个,还开通了“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网站,发展电子商务和代理商,使竹溪名优茶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茶业富民壮财政

    竹溪县财政局给县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支持发展以有机茶为主的绿色产业,走上了“生态立县,绿色产业富民”的路子。为把茶产业做大做强,竹溪县委、县政府提出景区山水游、生态茶园观光与茶乡茶俗茶文化对接互动,把茶山茶园建设万亩游园和财源,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眼下,重点的茶山观光旅游经济开始升温,“五一黄金周”格外火爆。游人亲自采茶,现场观看制茶,踊跃掏钱买茶,茶农开设“茶农乐”,拓宽了新“茶道”,出现了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新景象,促进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大批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县财政局也多次被上级评为支持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荣获“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竹溪县财政局局长陈建平说,“十一五”期间,县财政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划,全力支持扩大有机茶基地,确保茶园总面积由现在的15万亩扩大到20万亩,形成规模效益;继续支持创精品名牌,力争名优茶比重达60%以上;财力倾斜支持龙王垭品牌进入全国名茶行列;加大力度支持茶叶深加工,开发茶多酚提取项目和新上茶叶饮料系列产品项目,提高附加值。到“十一五”期末,全县茶叶产量达200万公斤以上,产业综合收入达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茶业收入1200元以上。到2010年,县财政收入可达1.8亿元,比去年8518万元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届时,比较发达的绿色产业体系和生态文明家园,富民富县富财政,竹溪将成为秦巴山区一颗光彩夺目的“绿色明珠”。(邹蔚烈  薛立新  汤建军)

推荐访问:富民 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