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迁徙影响农业贷款投放与管理的探析与建议

人口迁徙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日益提速,农村经济裂变引发的农村人口迁徙和信贷需求逐渐萎缩、农村人口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人口迁徙对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管理产生较大的挑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困难。针对这一现状,邻水联社组织有关人员就此开展了本次专题调查。

一、农村人口迁徙的社会背景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城市带动战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的推行,使农村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弱势的农业受到了最大的冲击,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种植农业逐渐丧失了其在农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随着第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村富裕阶层的兴起,“富即离农、富即离乡”的潮流席卷广大的西部农村,形成我国农村人口的第一次大迁徙;紧随其后的农民打工潮的兴起,产生了中国农村社会特有的“农民工”阶层,与其相伴再次出现“贫亦离农、富亦离农”的农村人口第二次大转移。进入90年代后期,又产生了另一种因子女上学而举家离乡进城的伴读农民家庭,形成中小城市中以小商小贩、人力运输、各种临工勤杂及以拾荒为业等以流动职业为特色的“城市农家”族,使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和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减弱。以上便是农村出现大量“空壳村”的现象。在此背景下,除影响农村金融市场出现需求不旺盛局面外,对农业贷款的管理带来较大冲击。在我们所调查的100户共420人中就有外出务工40户,102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40%和24.29%。

 

表1     柑子管理组 XX村村民所从事职业情况表 (以100户为样本)

项   目

务农

个体工商户

企业职工

运 输

外出务工

其他

合 计

户数(户)

11

33

2

10

40

4

100

比例(%)

11

33

2

10

40

4

 

人数(人)

65

188

30

25

102

10

420

比例(%)

15.48

44.76

7.14

5.95

24.29

2.38

 

二、农村人口迁徙影响农业贷款投放与管理探析

(一)对农业贷款投放的影响

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根本宗旨,三农客户依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客户群并且是贷款需求量最大的客户群。伴随户籍制度的重大改革,农村人口迁徙致使农民居住地变动频繁,由此带来了传统“农村”概念的较大变化,客观上已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居住格局。农民虽然未改变“农村”户籍与“农民”职业身份,但实质上已经改变了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者的性质,离村、离农的农民已经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蜕变为“非农非城”的边缘阶层,成为“移民”,引发了农业贷款需求新变化。一方面迁徙中的农民大都是农村中的能人,过去曾是农村的主要贷户,大部分属经商户,贷款投向非农产业,资金需求量较大;与此相反农村种养业农户偶尔经营需要少量贷款外,山区农民基本不贷款或较少贷款。另一方面过去的贷款需求青壮年农户如今大都离农离乡,农村留守人口构成以“三、六、九”为主——即妇女、儿童和老人,绝大多数仍以农业为主——首为种植(传统的非集约经营的粮食种植)、次为养殖。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因自然条件、生产技术诸多因素制约而难以形成规模农业,基本或极少有贷款需求;养殖业也因市场变化、防疫能力、品种换代的局限等原因难以形成产业,而小规模养殖业的贷款需求并不很大。也正是在农业自然风险不可规避、养殖业市场风险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农民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外出打工赚辛苦钱,农民居住地的变迁、农民生产经营性质的变化必然带来农村经济非农化(劳务经济),也必然引起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信贷营运空间的快速萎缩,并最终导致农业贷款的非农化,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不旺,信贷支农的范围逐渐狭窄。调查中显示:一是农业贷款整体风险分散,但个体风险在加大;二是农业贷款整体投放规模较小,但乡镇信用社贷款投向仍以农业贷款为主;三是农村乡镇信贷存量以农贷为主,但新放贷款投向非农化趋向明显。下面仅以小额农贷为例:

邻水县农村信用社2004-2008年小额农贷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项目及时间

04年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小额农贷余额

23496

23802

26698

24863

22294

每年净增额

 

306

2896

-1835

-2569

占各项贷款比重

36.88

34.8

29.41

23.5

19.42

不良贷款余额

12122

11754

11951

19630

23918

小额农贷不良贷款余额

1292

1341

1419

3812

探析 迁徙 投放 农村人口 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