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陈宝玉)

 

摘要: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及获取福利的基础。流域、江河、湖泊、地下水等的开发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困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武汉的水资源如何面向持续开发、利用,关系到武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针。结合武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武汉市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 键 词: 水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武汉

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 A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证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武汉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武汉市未来水资源供需状况和安全如何实现,是武汉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人口增长、生产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及维护生态环境健康,不仅影响需水量的变化,还决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程度;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规模、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思想,开发、节约和保护并重,通过抑制需求、增加供给,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

1 武汉水资源的基本状况

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汉江、滠水、俯河、倒水、举水、金水、通顺河、东荆河等从长江南北两岸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现有水面总面积2117.6km2 ,占全市幅员面积25.01%,水面率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武汉市5km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境内总长2166.4km,水面面积471.31km2 ,河道水面率5.57%。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下段,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武汉地区易受高空槽、高原槽、中低层切变线、台风等局部天气系统影响,形成多雨天气。

1.1 境内自产水有限,客水极为丰富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05.23亿m3 ,自产水资源总量47.25亿m3 ,若不计客水,人均自产水资源占有量为633m3 ,亩均占有量为1449m3 (以2000年人口、耕地面积计)。武汉市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43.71亿m3 ,换算成径流深为516.2mm。武汉市客水资源丰沛,称得上得水独厚,入境客水多达7000多亿立方米,是境内自产水的148倍。长江、汉江客水资源可利用量达180~200亿m3 ,丰富的客水为本市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1.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

武汉市水资源相对丰富,在总体上满足并适应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要求。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沿江及平原地带水多,山区和丘陵岗地水少的基本格局显而易见,平原区易涝,山丘区易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雨热同期是本市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最突出的优点,汛期降水、径流占年总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洪水形式出现,不仅难以开发利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降水不仅在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十分剧烈。建国后,全市范围内大旱年有1959、1961、1965、l966、1972、1978、1984、2000、2001、2007年等;其中1966、1978、2000、2001、2007年为特大旱年,大旱年和特大旱年的周期极短,平均5a左右出现一次。全市范围内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年有1949、1954、1964、1969、1980、1983、1991、1995、1988、1998年等,平均5a一次。

丰水年降水量是枯水年降水量的2.2倍以上,有的接近3倍。

1.3 年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本市属湿润地区

本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27.1mm,平均陆面蒸发值726.6mm。蒸发时空分布与气温、气压、风力、空气湿度、日照等气象因素有关,受其影响本市蒸发量季节性变化很明显,地区之间相比,南部大于北部。武汉市多年平均干旱指数0.75,表明武汉市属湿润地区。本市各地干旱指数在0.65~0.79之间,差别不大。

2 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2.1 严重违背自然规律

如过度开垦山林,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淤积、生态恶化;对水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下沉;过度围湖造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

城市建设的强大张力,对湖泊仍存在较大威胁,由于历史原因和权属问题,在实施湖泊管理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少数单位和个人违法填湖的事件时有发生。湖泊萎缩,中心城区湖泊水质恶化、呈富营养化。废、污水处理能力偏低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本地水资源优势,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2.2 资源有限,浪费严重

农业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农村“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从调查得出的结论看,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要用70~100t,一些耗水企业高达四五百吨,甚至600余吨,而发达国家只需4~8t,日本只有6t;全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武汉市2006年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7%,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同时,农业灌溉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仍存在供需矛盾,遇干旱年份,还有部份地方农村人口饮用水得不到保证,农业供水工程的保证标准只可抗御4~5a一遇的旱灾,出现10~20a一遇的特别干旱年,因超过农业抗旱保证标准,供水难以满足需水要求,全市大部分地区缺水,平均缺水率为20%。自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平均低于30%。远城区农业用水多的地区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要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接近30%,中心城区以客水利用为主,自产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2.3 “水华”现象频繁发生

如汉江“水华”的污染源涉及武汉、潜江、沙洋等上下游沿岸地区,如果不综合考虑汉江下游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从上至下控制其开发强度,限制污水排放,改善“水华”产生的外部条件,“水华”现象不会自动消失。

3 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措施

3.1 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建议制定《武汉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法规。在法规中宜明确提出有利于节约用水事业和节约用水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同时节约用水主管部门也应与有关部门会商,制定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发展的优惠政策。要从不重视节水、治污和不注意开发非传统水资源转变为: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人水相亲、人水两利,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特别是要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下水利用、城市水务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超前研究,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2 合理规划,开源节流

首先,要做好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摸清武汉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全面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规划方案。其次,要全面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在立项前对其取水水源、用水合理性、退水水质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论证,判断其取水是否超过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使重大建设项目符合当地水资源条件,达到相协调的目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在节水。武汉市节水要从供水部门自身抓起,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把过高的管网损失率降下来。为解决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缺水问题,要实行节水在先,在节水的前提下,考虑增加供水设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水价格体系,通过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和强化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1)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鼓励群众参与。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多形式、多层次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节约用水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树立节约用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2)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地方财政、用水户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有关部门应当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资金及水利建设基金、城市建设三项费用中安排节约用水资金。企业特别是高耗水企业要增加节约用水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

根据“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则,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节约用水基金,实行节约用水补助金制度,用于支持节约用水技术改造,以及补助对节约用水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用水户,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改革节约用水投入机制,建立节约用水投入多元化体系。

(3)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三同时”、“四到位”管理。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在报送取水许可申请时,必须附具节约用水设施设计任务书和相应的节约用水措施,节约用水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在取水许可审批和年检时要求取用水户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约用水目标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

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制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供水部门,根据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水量的供求计划,编制供水计划,报同级计划主管部门批准并下达执行。实行区域和流域总量控制、定额供水。

(4)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水资源是有承载能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内,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生存环境恶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的要求,适时、适地、适度调整水价。规范价格管理,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制定和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逐步提高到补偿合理成本和微利的水平。

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对于浪费水资源行为,要按照浪费水资源的数量实行惩罚性水价。建立健全水资源费征收政策和办法。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逐步提高征收标准。

3.3 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

科学分析武汉市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认真分析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制约区域发展的问题和原因,以利研究对策,确保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依靠科技进步研制、开发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新途径、新产品,大力推广现有污水处理新工艺、新产品(含引进消化国外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积极建设污水处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水资源综合规划要考虑解决污水处理问题,提高污水处理保证标准,改善污水处理能力严重滞后的状况。因此,近期规划的重点要放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水环境治理方面,对于污水处理再利用与中水回用的具体措施是:

(1)污水处理厂和农村集中排水设施等产生的处理水及工业废水等的回收利用,根据其与河流等自然循环有无关系,可以分成封闭循环方式和开放循环方式。封闭循环方式指与自然循环系统没有关系,可直接再生利用的方式。开放循环方式指加入自然循环系统与江河等汇成一体利用的方式。

(2)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水通过封闭循环方式再利用,有效地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未来除在同一工厂内进行回收处理外,在工业园区,通过新技术开发将废水集中处理再生,应用于其它行业。

(3)在生活用水集中的学校、医院、宾馆、居民小区等地方,积极发展中水回用设施,利用中水冲洗厕所、浇灌花草树木。中水回用也是一种封闭循环利用方式,其好处是减少新鲜水消耗、减轻污水处理负担,但是,中水回用有时会增加利用成本和能源消耗,需要论证比较确定。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的激增,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发展面临挑战。另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量持续增长,用水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对供水水质和保障率的要求更高。因此,武汉市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节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工程等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并努力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实现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以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全面推进武汉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水星.http://www.waterchina.com/main/

[2] 水资源管理.http://www.shuiziyuan.mwr.gov.cn/

[3]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陈宝玉,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武汉市 水资源 开发利用 思考 陈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