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资源型城市怎样实现成功转型?(郑玉生,张令平)

 

甘肃省金昌市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市,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东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石羊河流域,辖一县一区(永昌县、金川区),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其中城镇人口25万。金昌因矿建企、因企设市,是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和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也是全国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

 

长期以来,金昌以矿产资源开采、选冶为主导的工业格局,导致资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产业链条短、经济依存度强,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曾经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了在发展中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良性互动。

 

 

紧抓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科学发展

 

我们在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不仅仅是环保问题,更是一个发展问题。立足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区域人口状况、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等因素,明确区域发展定位,调整优化经济布局,是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针对全市91.5%的生产力集中在“一线(金永公路)三点(金川、河西堡、永昌)经济带”的实际,确定在金川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工艺相近、衔接紧密、关联度强的相关产业,在河西堡重点发展化工、能源、建材、冶金和现代物流业及拓展的产业,在永昌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洼地效应进一步显现。特别是依托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的新材料工业园区,先期入驻的总投资达140亿元的13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部分已经建成投产,呈现出勃勃生机。

 

金昌市镍矿资源属硫化铜镍矿,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始终是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的首要因素。为此,我们紧紧抓住金川集团公司和金昌市先后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及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难得机遇,以消化硫酸为切入点,对上承接硫化铜镍矿冶炼过程当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制酸,对下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以新上120万吨硫酸盐项目为龙头,配套60万吨磷二铵消化140万吨硫酸,新建80万吨PVC项目消化30万吨氯气,由此产生的磷矿渣、电石渣等废料由金泥集团100万吨干法水泥作为原料最终消化;以镍铜钴等有色金属为原料,新上10万吨精密铜镍合金、1.5万吨羰基镍铁以及镍铜钴压延产品精深加工、镍铜标准连接件、镍铜钴粉体材料、镍铜钴金属盐化工、镍网等,形成了镍铜钴精深加工及稀有金属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链;引进贵州宏福集团,利用其磷矿资源,与金化集团共同组建甘肃瓮福公司,通过实施42万吨磷二铵、18万吨磷一铵等项目,深度开发磷酸盐产品,形成磷化工产业链;引进内蒙古太西煤集团新上300万吨捣固焦,焦炭用于金属羰基化合物粉体材料,衍生的氨气由金化集团作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形成煤化工产业链。通过产业循环式组合和企业循环式生产,形成了企业内的小循环、产业中的中循环、区域间的大循环,产业链条环环相扣、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游接上游、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啤酒大麦、优质肉羊、高原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从小处着手,加快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催生了饲草种植—舍饲养殖—农家积肥—沼气—绿色产品生产、麦草秸秆—食用菌基料—食用菌生产、麦草秸秆—木炭等循环发展模式,既增加了农 民收入,又有效解决了影响村容村貌的“三堆”等问题。

 

 

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毋庸置疑,我们在建市之初所兴建的一些项目,在当时确实促进了金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一些落后产能和设备,让这座年轻的城市背上了沉重的污染包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注重从发展方式上寻根源、找办法、求出路,努力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在保护环境中促进科学发展。一是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断强化以节能降耗减排为主的技术改造,爆破拆除了永昌发电公司9.9万千瓦1~5号发电机组,年可节水1000万立方米,减少烟尘排放量6450吨、二氧化硫1.1万吨;拆除了金泥集团年产8.8万吨立窑水泥生产系统,减少粉尘排放320吨、二氧化硫171.2吨;依法关闭了全市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全部造纸厂共12家,削减化学需氧量1264吨;关停了5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铁合金生产线,减少了外排污染物。二是积极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实施了金川集团公司熔炼系统扩能、20万吨铜电解、回转窑烟气制酸、污水回用和金化集团22万吨合成氨扩能改造、甘肃瓮福42万吨磷二铵技改及永昌发电公司2×330MW火电机组、金泥集团日产2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金铁集团2号高炉改造等项目,支柱产业优势更加凸现,企业工艺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大提高,污染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三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强化对新建项目的环评及“三同时”管理,坚决杜绝能耗高、用水多、污染重的项目,努力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为支柱优势产业和有市场、有税收、能够增加就业的项目腾出发展所需的环境容量与空间。2007年,全市新建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9%,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3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8天。自列入全国环保重点城市以来,市区环境质量中二氧化硫年均值首次达到三级标准,摘掉了全国空气严重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在全国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考核中综合排名进入前40位。

 

 

抓好综合整治,下功夫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纵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历史局限性,加上随后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执行不到位,致使生活区和生产区混在一起,城市功能区划不够科学,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状况在金昌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我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较高研究水平的科研单位“会诊把脉”,把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按照工业区东扩、生活区北移的思路,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档次上水平的原则,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近3年来,全市共投入8亿多元,先后实施了道路改扩建、供排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了一批环保景观工程和标志性建筑,积极开发高标准物业化管理的花园住宅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79%,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6.03平方米,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3.87%和88.89%。特别是实施了市区集中供热和金川集团公司2×150MW热电联产项目,取代183台能耗高、污染重的采暖供热小锅炉,减少烟尘排放1193.8吨、二氧化硫825.7吨,城市大气环境显著改善。与此同时,抓住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试点的有利时机,结合农村社区建设,从解决影响村容村貌的“三堆”等问题着手,以村庄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基础,深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专项行动、“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8430座,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农户达到20%;加强人饮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0%;累计建成高标准农宅9916套,新建农宅基本配套了卫生厕所和洗浴设施,对过去已建成的高标准农宅进行了改厕改灶,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加强生态建设,以生态平衡推进和谐发展

 

地处西部内陆、沙漠边缘,干旱缺水、短绿少荫,生态环境恶劣,是金昌的基本市情。坚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是金昌人民和党委、政府不懈奋斗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思路,着力实施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和“三北四期”防护林、天然林(草)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北部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2.7万亩、天然林保护1万亩、草原围栏1.8万亩、泉域和湿地围栏保护646亩,局部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得到恢复。积极破解干旱缺水的瓶颈制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大力推广覆膜种植、膜下灌溉、滴灌等节水技术,建成膜下滴灌两万多亩,年可节水400万立方米,节水率达63.49%;建成高标准干支斗渠3682.7公里,渠系水利用率达到62%,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积极探索工业废水综合利用和城市中水回用的有效途径,目前金川集团公司实现污水零排放,永昌发电公司冲灰水回收利用、甘肃瓮福公司磷石膏渣废水回用等项目也在抓紧实施,全市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6%;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厂建成后的中水储存、利用问题,在市区东部的戈壁滩上规划建设了占地3500亩的以中水利用为主的集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为一体的金水湖景区,不仅使冬季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留蓄至用水高峰时段,为农业灌溉、城市绿化提供水源补充,同时利用地形落差,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水景,为广大市民创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富有现代气息、开放的郊野生态型公共绿地,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

 

总之,通过全市上下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不断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的路子。近3年来,全市经济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达到16.8%,特别是2006、2007两年,经济总量在建市24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经济总量从建市当年的全省第11位跃居第二位,用不到全省2%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8%的GDP,人均GDP达到6011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3260元和4671元,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金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更深刻、更具有指导性的硬道理。我们坚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只要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市情,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趋利避害、从长计议,以足够的勇气、坚定的信心来应对和克服各种困难,更好地规避风险,金昌这颗镶嵌在祖国西部的明珠,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作者郑玉生系甘肃省金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令平系金昌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要点提示

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过程中,甘肃省金昌市坚持坚定不移地紧抓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科学发展;不折不扣地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以赴地抓好综合整治,下功夫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平衡推进和谐发展。

 

编辑心得

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的金昌市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如何突破资源瓶颈,促使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金昌市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则是破题的不二法门。金昌人正是有了这样的共识,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才走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不断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的路子。

    

推荐访问:中国 转型 环境 成功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