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引黄灌区建设与经营(罗树国,宋增新,王霞)

 

摘 要:多年来,引黄灌区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自我良性发展,没有形成扩大再生产的良性运行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引黄灌区应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推进灌区产业化进程,实现引黄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化良性运行机制。

 

关键词:引黄灌区 建设 经营 管理

 

引 言:从1957年起,引黄灌区即按水电部制定的水费征收标准开始征收水费。但在较长时期内,水费标准较低,征收率也很低,基本上属无偿供水。1980年,水费上调为每立方米1.2分。1987年,水费征收标准再次上调,至世纪末仍在执行,其具体标准为:农业用水引黄自流灌溉工程以支渠进水口为计量点,每立方米2分8厘。凡需工程管理单位提升供水的,每提升一级每立方米在原水费标准基础上加收1分(包括电费、运行费等,以下工业、城市、农牧场用水也照此标准加收费用) 。不具备按方计费条件的,可暂按灌溉亩数计费。旱田自流灌溉每亩次4元;稻田、菜园自流灌溉每年每亩25元(以每年每亩用水900立方米折算) ;藕、蒲、苇、鱼塘及其他经济水面用水每年每亩30元(以每亩用水1100立方米折算)。工业用水消耗水,以水利工程引水处为供水计量点,引黄、引河每立方米收费6分; 引库每立方米收费1角。乡镇工业用水,引黄、引河每立方米收费3分5厘,引库每立方米收费4分5厘。城市公用事业用水城市公园、河湖用水,以水利工程引水处作为计量点,每立方米收费3分5厘。城镇生活用水,以水利工程引水处为计量点,每立方米收费6分。国营农、林、牧、渔场(含鱼种场)用水以水利工程引水处为计量点,每立方米收费3分5厘。

 

多年来,引黄灌区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自我良性发展,没有形成扩大再生产的良性运行机制。灌区工程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由政府一次性投入,而灌区管理缺乏后续资金和好的政策环境,灌区管理的简单运行机制造成灌区管理水平落后,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了灌区效益的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引黄灌区应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推进灌区产业化进程,实现引黄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化良性运行机制。本文结合东营市引黄灌区实际对灌区产业化进行探讨。

 

一、东营市干渠引水基本情况

 

60年代中后期,境内先后建设宫家、胜利、五七、王庄、十八户等引黄涵闸。70年代至1983年建市前,先后建设了东关、马场五营、马场、义和、纪冯等涵闸,提引黄河水能力达到203立方米每秒。建市后,先后新建和扩建胜利、 曹店、宫家、双河、麻湾、王庄等6个大型引黄涵闸,至2007年,提引黄河水能力达1000立方米每秒,比建市时增长5倍。目前,境内各类运营引黄涵闸18座。

 

曹店灌区管理所在用水管理方面较为先进,实行“分级用水、用水签票、按方计量、收费到村”。1994年底,利用测水缆道、测桥、农田量水计、泵站等形式,对灌区内2个县8个乡镇93个自然村和胜利油田9个农场全部实现计量供水、 按方收费,灌区经营实现了“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

 

东营市市属灌区主要为麻湾、曹店、胜利、王庄、垦东五大灌区。

 

1、麻湾灌区麻湾灌区是建市以来主要靠地方投资兴建的第一座大型引黄工程,是全省黄淮海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工程投资4000万元,自1989年2月动工,1990年2月试放水投产,1991年9月,全部工程通过省、国家开发办验收,被评为省优质工程。灌区范围南起小清河,北至广蒲沟,西至黄河和博兴县界,东至广北农场。灌区跨广饶县、东营区,包括广饶县的陈官、花官、丁庄3个乡和东营区的龙居、史口、油郭、牛庄、西范、六户等共9个乡镇及国营广北农场、胜利油田5个农场和杜北水库。灌区总人口14.5万人,土地面积105.3万亩,设计灌溉面积74万亩,荒碱地10万亩,以种植小麦、棉花为主,兼有水稻、大豆等作物,复种指数1.66。灌区引黄闸位于东营区龙居乡麻湾村附近,设计引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新建总干渠将打渔张灌区二、三、四干渠串联形成独立引黄体系。干渠全长121.2公里,其中,总干33.2公里,二干33公里,三干25公里,四干30公里;支渠54条,长203.5公里,斗渠198条,长332.9公里。斗渠以上建筑物1311座。灌区内有扬水站6处,装机19台、2720千瓦,提水能力30立方米每秒。灌区有大小型水库8座,总库容760万立方米,其中,杜北、王岗水库蓄水能力各200万立方米。灌区内测水点6处,测水人员11人。灌区年引水115天,引水量2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1.8亿立方米,人畜及工业用水20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0万亩,灌溉亩次126万亩次,全年粮食平均亩产760公斤,棉花亩产195公斤。

 

2、曹店灌区曹店灌区是在原打渔张五干渠基础上扩建而成。1984年,胜利油田投资3000万元对打渔张五干渠进行扩建延长治理,1985年3月建成并投入运行,形成独立的引黄灌溉体系,属工农两利灌区。曹店灌区范围南起广蒲沟,北至五六干排,西靠黄河,东至广南水库。灌区跨垦利县和东营区,包括垦利县的董集、郝家和东营区的史口、龙居、油郭、辛店、六户、胜利镇共8个乡镇,120个行政村,以及市和油田的9处农场(公司) 和广南水库、耿井水库。灌区总人口32万人,土地面积60.6万亩,耕地面积41万亩, 设计灌溉面积37.1万亩,盐碱地面积7万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和大豆等,复种指数1.60。灌区年引水221天,引水量2.4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600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1.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9万亩,灌溉亩次27万亩次,全年粮食平均亩产705公斤,棉花亩产232公斤。

 

3、胜利灌区胜利灌区始建于1966年1月,在原打渔张六干渠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新建引黄闸及其他配套设施,累计投资2696万元,形成独立的引黄灌溉体系,属工农两利型灌区。灌区范围南起五六干合排,北至溢洪河,西起黄河大坝,东至辛安水库。灌区跨垦利县和东营区,包括东营区的辛店、胜利2镇,垦利县的胜坨、高盖、胜利、董集、垦利、永安6个乡镇及胜利油田的6个农场、辛安水库。灌区总人口16.8万人,制控面积76万亩,耕地面积35万亩,盐碱地面积7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为主,复种指数1.50。灌区引黄闸位于垦利县胜利乡佛头寺村附近,设计引水流量40立方米每秒。干渠全长39公里,支渠55条,总长166公里。干渠节制闸5座,扬水站44处,装机119台、6612千瓦,提水能力63.4立方米每秒。下游有胜利油田蓄水能力2000万立方米的辛安水库,及其它小型水库,总蓄水能力3569万立方米。灌区干渠测水点3处,测水人员6人。灌区年引水200天,引水量2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1.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60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万亩,灌溉亩次38万亩次。

 

4、王庄灌区王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岸,始建于1969年3月,同年10月建成引黄闸、分水闸,并利用原韩墩灌区沾化总干、六干、七干开始引水灌溉,后来陆续进行几次续建。1981年建成设计引水能力80立方米每秒的引黄闸。1989年8月,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对王庄灌区进行扩建治理。1991年12月,主体工程通过市验收。2005年,市政府决定投资800万元对王庄涵闸进行改造,建设闸前泵站,引水能力进一步提升,达到135立方米每秒。王庄灌区西起潮河,东至二河,南以黄河为界,北至渤海湾,跨利津县、河口区,包括利津县的王庄、大赵、盐窝、北岭、集贤、陈庄、傅窝、汀河、虎滩、罗镇和河口区的六合、四扣、义和、太平、新户共15个乡镇,灌区人口34.3万人,制控面积85.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1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兼种大豆、谷子等作物,复种指数1.50。灌区引黄闸位于利津县王庄乡附近,建干渠建筑物54座,其中,节制闸3座,分干进水闸8座,泄水闸1座,泵站7座, 公路桥8座,生产桥16座,支门17座。泵站装机8台,1240千瓦,提水流量20万立方米每秒。灌区测水点2处,测水人员6人。灌区年引水130天,引水量2.5亿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32.8万亩,灌溉亩次82.5万亩次,灌区粮食平均亩产576公斤,棉花亩产210公斤。

 

二、引黄灌区产业化发展状况

 

目前,引黄灌区的运行机制离产业化要求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水费计收与管理的运行机制。一是水费计收标准低,调整慢。引黄灌区自1987年省政府颁布《山东省水利工程水费计收管理办法》后,直到1999年6月经省物价局、水利厅批复进行了一次调整,2002年、2005年虽然又做了调整,但农业用水仍末达到供水成本价,灌区长期以来没有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政策基础。二是水费实收率不高,政府行政因素影响大。灌区农业水费由于工程不配套,不能分水到支,收费到村(用户),水费计收由灌区向县区政府部门计收,而灌区放水时,又受政府行为影响大,在水费计收上,灌区不能对县区政府部门形成制约,水费计收失去了自主权,水费计收难以到位。农民所缴的水费相当一部分被地方政府截留挪用。

 

(二)工程建设缺乏投入机制。灌区的收入来源是水费,由于水费计收标准低,计收不到位,工程的维修与更新改造缺乏资金来源,灌区亏损经营。工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带病运行,难以为继。在工程长期运行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由政府(或油田)一次性投入有限资金,对主要工程进行一次性更新改造。因此,造成灌区建设资金投入单一,渠道少,灌区无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资金。由于灌区没有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自主经营,社会性资金不愿投入。

 

(三)灌区管理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灌区管理受多种因素影响,管理仍停在计划经济思想状态,市场竞争意识差。管理人员大多集中在机关,工程管理粗放,对支渠出水口不能进行有效控制,造成管理水平低下。对依法取得的地域、水域等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少。

 

三、推进灌区产业化的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水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水费计收和管理运行机制。一是随着物价指数的增长,水费价格应逐步调整。水费价格的调整,要在对引黄灌区供水成本进行核定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收费价格,逐步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价格,这是实现灌区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农业用水价格按照供水成本加微利核定;工业及其它用水价格,按照供水成本、税金加合理利润核定,要对农业用水价格进行调整,逐步达到规定价格标准。水费价格调整应采取小步慢跑的形式,不宜大幅度、较长时间的调整,水费价格的调整应该形成一种机制,依赖市场经济对水价进行调整。二是水费计收方式要实现依法向用水单位直接收取。逐步实现“分级供水,按方收费”。在对支渠建筑物和测水设施配套的基础上,要细化管理,将水分配到支渠,实现向用户直接计收,用户用水先交费,然后凭票供水。只有这样,灌区水费计收才有自主权,才能将水费计收到位。

 

(二)完善灌区工程建设投入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国家优先发展水利产业的政策,争取政府在信贷、税收、价格、土地占用等方面的优惠条件,鼓励社会各界及境外投资者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投资水利建设。二是在完善价格体系的基础上,加强灌区工程的维修、配套和管理,对计收水费提取折旧费和大修基金,为灌区工程的更新改造积累资金。三是对灌区工程建设和更新改造,区别不同类型的灌区工程,实行不同的水利投资和管理体制。对以农田灌溉为主的灌区,以受益者集资投劳为主,争取国家的扶持或补助;对工业城镇用水为主的灌区要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自筹资金进行建设,并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政府重点扶持解决资本金。

 

(三)加快灌区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的改革。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的灌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在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水利资本结构,盘活灌区存量资产,灌区供水、水利综合经营等可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实行集团化经营,发展规模经济,增强灌区资产的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水利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水利经营性资产的投资主体,通过授权经营,负责政府对灌区投资资产的经营管理,对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委托监督管理,确保资产的保全与完整。对于有条件的灌区,可以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可以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灌区管理单位对依法取得的水域、土地等资源性资产,要积极开发利用,大力开展水利多种经营。加快对灌区内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在确保安全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管理使用权。

 

(四)加快水管体制改革步伐,积极探索滩区扬水站规范管理的新路子。早先,黄河滩区的扬水站由黄河河务部门建设、乡镇所有、村级分散管理,黄河河务部门每年收取一定的水费。但乡镇宏观控制能力差、村级管理混乱,造成无序引水、设备老化、维修更新困难、水价高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民用水需求。为加强水资源管理,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应加强对滩区扬水站的管理。例如,利津河务局在争得县政府支持后,于2007年秋季收回了滩区扬水站的所有权,并及时对11座扬水站进行改建维修,采取有偿供水管理模式。从运行情况看,取得了成功。首先便于贯彻上级的调水指令,从根本上解决了无序引水的现象;其次便于水费的征收。现在采取先交费后提水的管理方式,变过去上门催要水费为拿钱来买水;第三维护了工程的完整。在改建扬水站时就充分考虑了保持工程原貌,确保抗洪强度这一原则,黄河河务部门既是黄河工程的管理者,又是扬水站的管理者,责任和义务使其时刻注意维护工程完整与美观;第四方便了村民灌溉。因为提水设备得到了正常的维修与保养,在村民亟需用水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供水服务,大大缩短了灌溉周期;第五促进和提高了群众的节水意识。现在用水须交费,经济利益的趋动使各村都注重加强了渠系配套、土地整平和节水灌溉,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五) 科学用水,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东营市处于黄河最下游,水资源呈递减趋势,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水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黄河水资源供需水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为了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走节水的路子。在工业方面,应大力推广闭路循环节水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农业方面,围绕高科技农业的发展,采取滴灌、喷灌等新技术的应用。要对灌区节水进行全面规划,减少灌区渠道输水中的损失,搞好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不断提高灌区水的利用率。

 

总之,引黄灌区的产业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且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要针对当地引黄灌区的特点,走出一条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推荐访问:灌区 经营 建设 浅议引黄 宋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