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振宁提出:农村环保工作要创新

 

农村环保工作创新的几点建议:

●要充分发挥“政府、农民、市场”三者的作用

●要纳入新农村规划和发展的全局 

●要加强农村环保技术开发 

●要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基础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这当中包含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内涵。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第一次将农村环保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要求着力解决土壤、农业和村镇污水、垃圾污染,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环境整洁。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在于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的发展思路。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新形势对农村环保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理清思路,统一认识,扎实推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农村环保问题的根本,创新农村环保工作的理念。

正确理解目前农村环境形势的严峻性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和农民谋求生存发展带来的双重压力,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畜禽养殖业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在南方的农村地区面对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三污合流”。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从地域特征上看,农村环境问题特别是污染物排放量基本与GDP发展水平同步,农村污染呈区域和流域特征。但各地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农村环境问题在表现上有所不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的城市近郊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低、小、散型工业化带来的污染泛滥,这些地区农村污染从结构上看,基本上是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和生活污染并存。在多数中西部远离城市的农村,其环境问题则主要集中在村容不整和“脏、乱、差”的层次上。

科学把握现阶段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

1、长期以来农村环境问题“边缘化”

与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我国环境污染防治资金大部分投入到城市和工业,农村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客观上讲农村污染问题量大面广,责任主体不明确,在治理方法和运作模式上较之城市和工业污染难度更大。但我们不能漠视农村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如果听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势必瓦解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2、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环保工作没有相应跟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一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受传统习惯及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农村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

3、农民的生态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保护农民的权益,但相比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农民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权利——生态权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农民的生态权是农民对生态安全、生态利益、生态选择、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等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农民居住在农村,农村的生态变迁会影响农民的生存、发展,农民理当成为维护新农村生态平衡的中坚力量。因此,应特别关注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和谐新农村之权利。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农村环保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农民、市场”三者的作用

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服务,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公益性很强、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必须强调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但农村毕竟是农民赖以生存、世代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志,发动农民广泛参与。鉴于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财政资金约束问题,也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纳社会资金,尤其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治理效果会更好。社会资金可以在修路通电、基本设施建设以及秸秆粪便和垃圾污水等集中处理方面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组织绿色种植、有机生产中发挥作用,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来降低农村面源污染,带领农民增加收入。

运用“政府配套,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共建模式,关键在于各方找准定位。我们倡导农民参与,但在如何激发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农民如何参与等等具体操作层面上还值得认真研究,使各方协调配合,切实做到参与到位。避免出现新的“摊派”而增加农民负担,避免出现新的“等、靠、要”而完全依赖政府,避免出现新的“效益至上”而挑肥拣瘦或者制造二次污染。

但从长远看,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关键仍在于激发农民的内动力,其根本出路是创新科技和发展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本和实在的生产力。

2、农村环保工作要纳入新农村规划和发展的全局

(1)正确理解新农村规划的概念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规划走在前面就污染治理而言可以事半功倍,并且可从根本上解决“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统筹“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是其宗旨。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要把握当地农村环保问题的根本和发展趋势,既要针对现状又要预见未来,一定要突出务实性,切不可千篇一律。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应该把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初期的重点放在以道路交通、垃圾集中处理等硬件设施和村容整治上,而东部则在于治理工业污染的同时注重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河、湖、地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

规划一定要体现农民的需求,不能因为某些需求不容易体现政绩而被忽视,真正将农村环保体现在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

规划要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新农村规划不是纯粹生产式的类园区规划,不是纯粹保护式的类生态规划,不是纯粹生活型的类人居规划,而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综合规划,涉及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体、卫生的多元素优化发展、和谐共处的各个方面。

(2)正确认识农村的发展定位是搞好农村规划的第一步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种种迹象表明,农村的发展方向有失偏颇,从而导致了堂而皇之地“污染向农村转移”。因此,我们认为,农村发展应该定位在保护大农村生态的基础上,主营大农业,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任何非农工业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农村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而城市包括城郊地区的城镇应为工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不应该挤占农村的水、土、气等资源。

(3)规划要体现“优化环境促增长”的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但发展经济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土地、水资源等都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以牺牲农业命脉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再生和难以逆转的,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持续性。应当通过规划,体现立足优化环境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导向,正视农业肩负着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责任的战略地位,使农村环保的各项工作都围绕改善环境促发展和抓好发展促环境的总体思想来开展。

(4)规划要以水资源保护为纲带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保障水资源安全是农村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是因为喝上干净的水,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权益。其次,保证土壤不被污水灌溉,因为污水灌溉和农药化肥的不当施用一样,是污染土壤和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问题。最后,保护环境生态用水。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的供应和安全,唯独环境生态用水没有列入规划和保护的视野。事实上,从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用水可以受纳一定的污水,维持水生生物的生长,以及维持区域地下水的补给,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应在规划中给予明确和重视。

目前就全国而言,通过规划,东部地区应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手段保证水质安全;西部地区则要突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利用人均耕地多、农业结构调整回旋余地大的特点,调整农业结构,搞好水土保持,发展节水农业。

3、加强农村环保技术开发为解决农村环保问题提供技术保障

(1)注重传统技术的整理集成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农村循环经济的建设是把农业生产活动科学地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现阶段农村环保工作要求我们改变产业流程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使产业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来适应产业,比如在南方珠江三角洲曾闻名世界的“桑基鱼塘”,是四百多年来形成的以种桑-养蚕-养猪-养鱼良性循环生产的生态农业模式典范,备受联合国生态专家称赞。

必须承认,每一种成功模式的背后都有一套成熟的技术。创新农村环保技术首先要求我们广泛整理和集成传统技术,特别是在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进程中。

在广泛整理集成和消化吸收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2)倡导和鼓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思想和成功模式的发展源于生产实践,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农业专家结合各地实际,完善了不同模式的生态农业,得到了社会公认,如安徽省颍上县小张庄,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萧山市的山一村,辽宁省大洼县的生态养殖厂,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的荣誉称号。

生态农业以土地节约、劳动力密集为基本特征。中国的生态农业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的显著特点是,它以经济效益为着眼点,寓经济增长于环境保护之中,依靠低能级资源替代高能级资源和物质与能量多级循环的配置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能量转换率,同时,它也包括利用生物防治、减少农药施用量,利用秸秆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等措施。

4、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基础

国家将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农村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创造了条件。新农村要有新的价值趋向、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生活生产方式,要在传统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创造新的生态文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有力抓手之一就是搞好绿色创建活动,以促进公众参与,推动整个社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好的传统不能丢,旧的观念要改变。过去,一到冬天,农村的大人小孩都忙着拾粪积肥,既美化家园,又变废为宝。尽管是不起眼的小事,但也是保护环境、珍爱家园的具体实践。其实,尽管农村环保工作是一件关系到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事,但只要人人参与,农村环保工作就会变成一桩小事,因为冬天积肥、秸秆还田、垃圾分类集中等等都是常人的举手之劳。关键在于宣传到位,广泛参与,捡拾一块垃圾,养成一个习惯,培育一种文化。

来源:中国环境报

    

推荐访问:南京 所长 科学研究所 国家环保总局 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