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初探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文章通过对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现状、问 题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在可持续开发战略的指导下怎样开发、利用和保 护民俗旅游资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08)16—0031—03
1 民俗与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是一种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的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 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们的求新、求 奇、求异、求知、求同和寻根心理需求,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潮流之一。民俗的含义,简要 地说,是民间习俗地简称,是民间相沿积久,长期传承的,具有稳定的模式特殊文化。民俗 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旅游者被异域独具个性的 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 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遣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 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1]同时民俗又是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最为突出的旅游资 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是最具垄断性和竞争力的旅游资源之一,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 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和重要战略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粗犷、原始、神秘和精绝的民俗旅游产品。
2 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
2.1 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

新疆的民俗文化节日,是各民族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应生产、生活的各 种需要和欲求而创造出来的。[2]新疆的节庆活动甚多,且随着季节或地域 变化各有特色,如新疆国际旅游节、国际服装服饰节、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龟兹文化节、 南疆国际旅游节、玉石文化节、那达慕大会、水节、阿肯旅游文化节、金秋文化摄影节和葡 萄节等,这些节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 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2 荟萃集锦的民俗风情园

不少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而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各地争相建造民 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园,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一到两个,现已遍布新疆各处。它是集民俗、歌 舞、饮食、节日、游艺和购物于一体,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如著名的有天池的哈萨克风 情园,那拉提的哈萨克风情园,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风情园,吐鲁番的风情园等。
2.3 原真性的民俗旅游自然村

它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传统民居、服饰、礼仪、节令和生产 等展现当地人民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如开发出的吐鲁番的维族古村落、喀纳斯图瓦人村落和 罗布人村寨等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2.4 蓬勃发展的民俗家访点、农家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疆的民俗家访点、农家乐如火如 荼发展,数量颇丰,如喀什有75家,阿克苏有17家、哈密有26家吐鲁番有50余家、昌吉州有 600余家[3]等。
3 新疆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

新疆各族人民长期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生产和共同劳动,创造了丰富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铸就一个博大精深的 ,异彩纷呈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
3.1 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契机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我国面积最 大的省份,与8国接壤,边境线长达5 300多km,新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境内冰峰耸 立,浩瀚的沙漠,辽阔的草原,众多的盆地,星罗棋布的绿洲,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域 单元的多样性,导致了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民族具有完全不同的民俗特点。
3.2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依托

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 聚居地区,现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等47个民族,据2005年 全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全疆总人口为2 010.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共1 214.69万 人,占总人口的60.42%[4],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居民建筑、婚葬、节日、礼 节、娱乐、禁忌、民间歌舞和生活交际等构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新疆是我国名乡录最多的 地区之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气息对游客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新疆民俗旅 游资源在于独特——各民族内的民俗事象为本民族所专有;在于质朴——来自民间的泥土味 ,俚俗味;在于神秘——不为外人所了解;在于体现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在于氛围— —其他环境无法创造。这成为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3 丰富的异质文化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艺术舞台

新疆作为世界古代三大文明,现代世界 三大宗教的汇源地和世界五大经济增长的辐射中心,其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发展潜力是世界 其他地区少有的[5],通过丝绸之路,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各种意识相互渗透 ,使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中亚文化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希腊文化在这里交汇 、吸收、碰撞、整合,[6]形成了新疆民俗文化的特质和文化的开放本质。以歌舞 为例,歌舞是新疆一支美丽的奇葩,独放异彩,新疆舞蹈突出的特征是形式活泼,场合不限 ,人数不拘,在节日,婚礼等群众性的民俗活动中集体表演,更多的则是在亲朋好友欢聚、 劳动小憩、谈情说爱中舞蹈。
3.4 民俗旅游服务接待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新疆的旅游基础设施已具有相当 规模,截至2006年底,全区有国际旅行社43家,国内旅行社356家,星级饭店338家,其中五 星级饭店8家,居西北五省区之首,星级饭店共拥有客房3.3万余间,拥有床位6.3万余张, 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定点餐馆、商场、厂家,有30家汽车定点单位,5 800余俩设备条件较好 旅游汽车,[7]这些接待设施为新疆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物质保障。
4 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旅游业可持续开发的消极影响
4.1 民俗文化同化

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异质文化、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引入 ,独特的本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封闭环境不存在了,原有的本民族文化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 同化、淡化、甚至消亡,最后被异质文化所取代。如图瓦人改穿汉服,古朴苍劲的苏吾尔口 笛被流行的歌曲所取代,生活方式逐渐变质。吐鲁番民俗家访点的经营户用昂贵的现代家具 点缀房子,民族风情园的工作人员再也不想穿自己民族服装,而选择时装,如此发展,让人 感到此地已失去了原始的、古朴的民族风情。
4.2 民俗文化庸俗化

民俗旅游资源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文化,但有些风情园,农家乐打着民 俗的旗号去亵渎民俗文化,假借文化之名搞低级趣味的产品,这些产品丧失了文化内涵,注 定是苍白的、空洞的、浅薄的和短期的。如吐鲁番、喀什一些风情园搞成了夜总会、与浓妆 艳抹民族小姐亲密地合影留念等,民俗被随意庸俗。
4.3 民俗文化过于商品化

对有些开发商来说,他们并不在乎这是不是本民族的东西,是不是 有损民族形象,只要能赚钱就行,吐鲁番、喀什的一些家访点正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原来纯朴、自然和独特古老的民俗荡然无存,长此以往,民俗旅游将失去 其高品位的文化内涵而最终消失。
4.4 开发重点不突出

民俗是地域的民俗,不同地域,民俗各有特点,在新疆不少民族风情园 中,忽视本地民族资源的开发,不仔细研究,就匆匆上马,开发粗糙,如风情园中的蒙古式 、哈萨克式和柯尔克孜式的毡房大同小异,旅游景点出售的维族小花帽款式如出一辙,品种 单一,重复,分不清地域特色。
5 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可持续开发战略为指导

为了使新疆的民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民俗旅游资源开 发、利用和保护相协调,民俗旅游资源选取可持续开发战略势在必行。其思路如下:
5.1 科学开发模式

根据国内外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经验,结合本地民俗资源内容与特点,新疆民俗旅游 资源开发可采取三种模式:
5.1.1 资源凝聚式开发。主要以游客观看为主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村寨,民俗文化村 ,民俗博 物馆和民俗设施等为主要形式。如自治区历史博物馆、自治区展馆、吐鲁番民族风情园、“ 图瓦人”村落等项目是这种模式的应用。这些旅游项目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强 调民俗的原版性、原汁原味性,要求绝对完整地展示民俗的风貌,这样不仅能使游客的心理 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能提高游客的返游率。
5.1.2 节会式开发。现代旅游的重要特征在于娱乐,体验,追求异域文化的情和趣,节 会凝聚着 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民俗风情精华,旅游者参与或半参与特定民俗环境中的活动为主的开发模 式。游客可参与当地人的歌舞、饮食、竞技、曲艺和其他的生活或劳作、游戏活动。游客在 大众性的狂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获得情感的共鸣,交流,身心的愉悦。目前,新疆民俗旅 游产品大都忽视了旅游者参与、尝试、体验、学习的需求,游客只能被动接受,无更多的自 由选择,应把各种节庆活动,竞技体育活动都可以开发成参与性的节会产品。
5.1.3 物品式开发。民俗商品的观赏,购物为主,包括民族器具、民族食品、民族工艺 品、土特 产和民族服饰等均可作为商品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商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以民俗特性产生诱惑力,民俗商品开发要以民俗文化为素材,有丰富的文化韵味,便于携 带及档次兼顾的原则,切忌低品味和雷同化开发。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民俗商品开发取得 了很大的成功,建有专门旅游商品市场,然而,其他城市则略显滞后,尚待进一步开发。
5.2 开发应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形成整体设想
5.2.1 开发应点到线、面,循序渐进。民俗旅游资源是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相互影响 的产物。 民俗旅游资源种类庞杂,包罗万象。分布广泛,首先要普查新疆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 价和统一规划,在开发之初,对点、线、面应有全盘考虑,选择重点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可 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一般选择在地域和民族特色比较明显、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并且 具有垄断优势。②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离中心城市较近。③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④ 景点附近分布着质量较高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能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民俗旅游线路 通常围绕民俗中心点,数个县市联合开发,将各民俗景点串联成线。民俗旅游的面,由民俗 旅游点、线与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构成,以发挥旅游地的综合优势。
5.2.2 针对客源市场,灵活运用开发形式。发展新疆民俗旅游要本着以游客需求为导向 的思想, 不同的客源市场对民俗旅游景点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树立可持续开发的观念,根据客源市场 动态变化,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兼顾规模、结构、等级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
5.2.3 必须注重高品位开发,防止开发中的低品味、庸俗化和雷同化。新疆民俗旅游业 可持续开发的关键是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应当立足乡土性、古朴性,展现民俗的本来面貌, 坚决杜绝两种倾向:①过分艺术化、舞台化,逆回自然和返朴归真的旅游发展潮流而行,这种丧 失“原汁原味”的开发,势必影响游客的好奇兴趣,降低民俗旅游景观的文化品位;②洋 化,将西方东西掺进本土的文化中,这在歌舞、游艺活动及工艺品方面尤为明显。失去了乡 土气息和原始气息,也就意味着民俗的纯朴美不复存在,各地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要结 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挖掘特色,研究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树立起民俗旅游品牌。
5.2.4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新疆民俗旅游从业队伍从整体上来看文化修养较低,服 务水平 不高,管理也相对粗放,尤其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民族语言或汉语的培训,双语在民俗旅游发 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业者必须精通民族语言和汉语,否则将影响民俗文化的直接传播,首 先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业务知识和语言知识。其次对服 务人员进行接待服务礼仪和语言方面的正规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各地县市 旅游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这方面的培训。
5.2.5 宣传与开发同步。市场经济发达,竞争白炽化的今天,民俗旅游景观宣传与景观 的开发应同步进行,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向世界各国介绍新疆,让游客了解新疆,保持民俗旅 游产品的连贯性,新颖性和独特性,应当注意运用大型节庆活动、电视专题片、报纸广告、 宣传图片等多种途径,同时要充分调动促销人员的推销和公关人员的直接销售来提高民俗旅 游景观的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宣传是一项持久长期的工作,必须做得细致、扎实,只有 有效宣传,开发的民俗旅游景观才能扩大影响。
5.2.6 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必须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①保护中的 理性开 发,随着旅游业发展,异质文化对民族本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在异质 文化的冲击下,忽视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使真正的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正面临 消亡、变迁、衰退,导致民俗文化特征的丧失。如果民俗旅游失去了本土特色,最终会影响 到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应通过相关法律和法规来保护民俗旅游资源,正确 处理好保护、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防止建设性的破坏;其次政府还应全面考虑旅游开发 的总体规划,严格审核旅游开发项目,坚决制止借口民俗文化开发,实际上是掠夺民俗文化 ,侵害当地民俗长远利益的行为,应通过政策导向,法律保障防止,杜绝在开发中重商业, 轻民俗文化破坏性开发。②在开发中的有效保护。对民俗旅游业来说,厚重的民俗文化 意蕴不仅是今天的经济发展的有力后盾,也是今后长期发展的增长点,民俗旅游资源应在开 发中进行维护,修缮,抢救,防止被同化和消亡,首先要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其次要对 民俗生存空间的保护,如果破坏了民俗旅游资源,就失掉了民俗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属性和环 境,在开发民俗旅游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把保护工作放在首位,贯彻始终,没有保护的 开发是破坏性的开发,即使已经开发了,也不会长久存在,最后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对民俗 文化的参与意识,如果把源于民俗文化保护意识能够与区域经济和群众生活、文化水平相联 系,对民俗旅游资源保护更具有群众性。[参考文献]
[1] 巴兆详.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3).
[2] 钟敬文.民俗文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 阿不都外力·阿吉买买提. 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M].北京:民族出 版社,2007.230.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主编.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236-291.
[5] 黄佛君.论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新疆地方志,2002,(4):38.
[6] 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推荐访问:新疆 可持续 旅游资源 初探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