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着力点树好组工干部新形象

谋事要勤学善思。哲人培根说:“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大能力,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等的”。知识可转化为能力,知识只能靠学习。首先重视学习提素质。科技进步日益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不重视学习,素质难以提高。作为领导者要在学习上多下功夫,作为组织委员更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政治业务水平,特别是要提高理论学习与实际的结合能力,才能以“智政”代替“愚政”,以“优政”代替“劣政”。其次面向群众吸智慧。“经验在基层,办法在群众”。我从县直到乡镇,由机关的单一性工作转化为多元性工作,如何开展工作,心里一片空白,更谈不上基层经验。但经过三年在农村的实际工作,我深深地感到群众的经验、智慧是源头,只有问计于民才能有能力,水平如池水般盈满。再次多解困难求提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往往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自古以来,领导者的才能是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在单位做的实际工作少,办难事少,又想有能力,有水平只能是幻想,在单位里做事多,做难事多,在难事中接触到复杂情况和尖锐矛盾,会逼着动脑筋,多想办法,在处理尖锐复杂和棘手难事中开眼界,长见识,提升硬本领。因此,我决不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遇到矛盾绕道走,而是知难而进,在解决一件一件小事情中锻炼自己。  

干事要深入基层。组织委员的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不论是发展党员,还是村级班子建设,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干出让领导放心的事。07年的这个时候,我来到乡镇,面临的就是发展党员工作,为了搞好此项工作,我和包片领导、包村干部走遍了25个村,全乡的每个入党积极分子都是我亲自考察的,每个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工作虽然干好了,但给家庭带来了危机感,我每天早出晚归,风春日晒,再加上农村的吃饭时间和我们不一样,经常忍受饥饿,回到家就想大睡一觉。可是,当时我的女儿只有两岁,她一天没有见到我,晚上一见到我就缠着不放,在我身上撒娇,由于跑了一天自己也很累,就给她推到一边,女儿就大哭起来,丈夫就开始埋怨,工作那么认真干什么,能过去就行了,家里的事你什么也不管,你看家现在成什么了,我感到很委屈。但仔细想想,既然我选择了乡镇,选择了组织委员,就应该舍小家为大家,把每项工作都认真的做好。三年来,我感到不论是组织工作,还是乡中心工作,如果不深入农村,不了解实情,只是听村干部说,什么工作也干不好。只有深入农村,走进农村干部家,走进农户,与农民深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掌握他们的行动,一切工作都会得心应手。  

处事要宽容大度。我们从事农村一线的组织工作,讲原则是立身处事之本,讲宽容则是灵活调剂之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高高在上,都不能有特权思想,要以一名普通干部的姿态,找准自己在班子成员、在党员干部中的角色定位,努力做到全心全意抓党建、脚踏实地干工作,力求在工作中讲原则,在待人接物中讲宽容。遇到误解时,要有“能容天下之事”的大度,以平常之心宽容地去对待;记得在2008年换届选举时,我们乡的一个村村长在支部选举时,没有被选上,他气势汹汹的找到机关,说他们村的其中四个党员入党时没开会,没有选举权,这次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我二话没说,就找出07年考察党员时的笔记本对他说,“怎么没开会,你看看,你当时是怎么说的”。从此他对我怀恨在心,到机关从来不主动向我打招呼,但我没有因此事不理他,他村的工作该怎么干,我和以前一样,有时主动向他打招呼。遇到矛盾时,不回避、不推诿,敢于直面、勇于争先,在破题解难中展现组工干部的特殊人格魅力;处理问题时,把握政策、熟悉情况,善于调查研究、经常换位思考,并从多个角度去反思总结;面对名利时,管得住自己的手脚,不伸手、不眼红,不贪不占,强化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思想,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宠辱不惊、得失不乱,真正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担任组织委员以来,我既有成功的时候,也有失败的地方,既有“面壁十年”无法突破的苦闷,也有“一朝得道”茅塞顿开的喜悦;既有孤灯夜下的落寂,也有群众欢愉的欣慰,但成功多于失败,喜悦多于辛酸,收获多于付出。作为一名年轻干部、一位组织委员,我深感责任与压力,唯有谋事勤学善思,干事深入基层,处事宽容大度,才能全面地推动组织工作,才会无愧于一个组工干部的称号!

推荐访问:着力点 新形象 把握 干部 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