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公安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浅析基层公安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推动公安工作发展的动力,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反之则会影响公安队伍形象,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为公安机关侦查破案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当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形势下,网络作为民众对公安机关监督的一种新形式,不受时空限制,网民随时随地都可以发表自己意见,也促使公安机关开始重新思考,如何运用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阵地,更加有力地促进公安机关加强公正廉洁执法,规范公安机关执法行为。笔者现就基层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监督主体的广泛性。在二十一世纪的网络传媒时代,随着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借助QQ聊天室、电子邮件、BBS论坛等信息交流工具参与媒体建设的热情极为高涨。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参与舆论监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近4亿,职业分布非常之广泛,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彻底地打破了以前网络精英对话的时代,网络中已不再只有一种声音,这些声音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垄断的局面。

  (二)信息功能的超强性。传统媒介中信息承载量有限,版面所能容纳的字数和图片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广播、电视固定的时间内只能播出固定量的新闻信息。而网络具有海量信息存储能力,它有巨大的储存和再现功能,不受版面和时段控制,而且超链接的独特功能,使得网络能很便捷地汇总、整合信息。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你就可以自由的穿梭在网络世界里,你所发表的图片也好,文字信息也罢,远远不能突破网络的容量,这样绝对的海量空间确保了每位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受网络客体存储空间的限制。

  (三)舆论作用的双面性。网络媒体有利于信息快速畅通的传递和提高大众的民主参与热情,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改进工作作风,推进政务公开进程,提高行政工作效能,形成行政机关与广大群众沟通互动的良好氛围。但网络舆论监督同时也是一把“双韧剑”, 它突破了传统媒介监督的范式,把监督的主体权回归给普通公众,在目前网络正常运行监督管理机制未健全的形势下,一些不良舆论也对行政机关的工作开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二、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安执法的影响

  在社会舆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越加透明的情况下,研判分析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安执法的影响,对公安机关提高网络舆论监督应对能力,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形象、完善执法措施、和谐警民关系将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公安执法更加规范。在以前我们的传统媒体上出现的涉警报道,多是诸如一些精英人士的意见,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对公安执法监督较为欠缺。由于网络监督主体的单一,使得很多没有电脑的群体可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但不能及时的表达出来。而如今网络公共论坛、新闻反馈版块及聊天室的出现,则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话语平台,任何一个稍懂电脑常识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连通网络的电脑,就可以顺利地发表自己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意见、看法,如笔者有时登陆互联网络警务室的论坛上,看到了网民和民警交流得很流畅。对于自己熟悉的问题,民警可以即时回复,致使公安执法各环节执法更加规范。近年来,网络信息对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和民警存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进行了曝光,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进了这些问题的整改,推动了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

  (二)给公安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信息化社会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同时人人都是监督者,老百姓不再闭目塞听,群众知情力也日渐高涨,网络舆论媒体似“众民之口舌”。 公安机关执法工作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成为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由于网络舆论中的自由表达性,网络成了极少数网民对公安机关发泄情绪的工具,在网上散布一此偏激言论。公安工作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被无限放大,稍有不慎更是被反复炒作,以致影响整体形象。近年来的公安机关站在了时代风口浪尖之上,受到了人们的格外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富差距有所拉大,一些群众对当前的一些丑恶现象表示不满,他们恰恰把网络作为其发泄不满的渠道和工具,甚至还有对公安机关进行谩骂的帖子,公然发表虚假消息。前不久笔者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某公安机关出售枪支弹药的广告”,且枪支规格、价格标明一清二楚。后来经过公安机关侦察,查清是一则恶意虚假广告。不真实的舆论炒作,不真实的舆论导向,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严重影响了人民警察的执法公信力。一些民警当前的执法水平和舆情导控水平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缺乏经验,错误的处置方式方法不能正确引导好舆情。部分公安民警保密意识不强,在一些外网上发表不当言论甚至泄密。还有一些民警和少数领导同志漠视网络舆论监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舆论监督不反馈甚至不作为、置之不理。这些行为在一些地方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激起了社会事端,导致了地方公安机关工作被动的局面。如近年来经网络炒作后成为热点新闻的“躲猫猫”等事件、幼儿园暴力砍杀事件等等负面新闻,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公安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一)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目前是社会监督中最广泛、最具有社会效应的监督形式之一。公安机关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既对加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树立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又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争取社会公众支持和推动警民和谐关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公安机关应该充分认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自觉接受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提升公安队伍整体形象,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二)加强公安舆论宣传。公安舆论宣传应充分利用社会新闻媒介、主流网站、政务信息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扩大公安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以公安机关规范化执法、人性化管理、便民利民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为重点,大张旗鼓地进行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使广大公安民警的无私奉献、辛勤付出及时得到社会舆论的充分肯定。要清醒认识并高度重视舆论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导向作用,积极借助媒体力量,做好公安正面宣传;要及时把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信心和决心传递给群众,增强群众认同感;把公安工作的亮点和成绩汇报给群众,增强群众安全感;把违法犯罪规律、治安形势通报给群众,增强群众防范感;要积极整合新闻宣传资源,拓展公安宣传阵地,形成合力宣传之势,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共筑和谐家园。

  (三)积极建立警民沟通渠道。公安机关要继续深入开展公安民警大走访、驻村夜访、警民相约警务室、警容风纪监督员工作、法制进村组、进校园等各种活动,并尝试建立“网上警务室”来听民声、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增进警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通过互动促进理解,通过理解增加信任,进一步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进而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公安工作中来。同时要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把公安工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切实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工作,不断改善公安队伍的自身形象和作风,努力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四)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公安机关要经常性地主动向党委宣传部门汇报工作,不断加强交流与沟通,赢得上级对公安机关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建立完善网络评论员制度,当前各级公安机关虽都建立了网络评论员队伍,但离网络评论员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建议上级加强培训交流以提高网络评论员的素质,不断增进理解和信任。如祁门县公安局积极组织网络评论员经常登陆祁门论坛,针对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关于公安机关的不当言论及时的进行澄清,以正确引导广大网民的言论自由,同时在这过程中,既要讲究策略,加强协调,以便把问题及时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和避免网络炒作;同时也要积极进行新闻策划,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报道线索和工作重点,满足网络媒体、网民对公安新闻报道素材的需求,促进互动,实现双赢。

  (五)主动积极正确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情研判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预案,提高应对可能出现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沟通协调,化解消除负面影响,建立各级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对调查属实的报道,及时回复网民,公开处理结果,消除不良影响;对调查不实、有炒作嫌疑的报道,要及时与新闻媒体进行交涉,澄清事实真相,截断危机舆情传播链,防止恶性炒作。同时要加强公安舆情分析研判,充分发挥互联网等宣传渠道对公安舆情的引导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推荐访问:公安机关 浅析 如何应对 基层 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