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综合测评


    摘要:文章构建了以经济、社会、人口、生活环境为一体的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2008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文章对我国31个省市(除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以此得出城市化发展的东中西空间差异格局,并提出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综合测评体系;主成分分析;空间差异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人们可以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判断或解释其经济发展的状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空间差异现象,这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建立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定量测评方法来衡量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克服传统单一指标衡量的片面性,全面地反映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清楚地认识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一、城市化水平测评体系与模型
 
    (一)综合测评体系
 
    根据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一套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12个指标。经济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社会指标: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口指标: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生活环境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及率。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城市化水平测评模型,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主成分分析客观性比较强。传统的来说,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大都采用主观定性评价方法,先赋予综合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虽然主观赋值法简单便捷,但由于它的主观性,没有考虑到指标间的关联性等缺陷,体系评价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测评结果会使人难以信服。而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评价方法,克服了这一缺点。第二,数据收集比较容易。各种指标数据基本上都可以从历年的统计年鉴中所获得。所以,本文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
 
    (一)选择主成分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除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所得3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83.812%的信息,其累计贡献率已超过80%,所以它们可以代替12个指标的信息,并且大体上可以反映出我国31个省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
 
    (二)计算各主成分载荷
 
    根据各主成分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第一,第一主成分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等指标中的载荷较高,我们可以把这些指标看作“城市生活质量因素”,它对我国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最大。第二,对于第二主成分,载荷较高的指标有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等,称为“产业结构因素”。第三,在第三主成分表示的主要指标中,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及率相关性较大,称作“基础设施因素”。综合得出,城市生活质量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是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计算各省市综合得分
 
    在计算31个省市各主成分得分的基础上,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各省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1)。上海以1.576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首都北京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居全国第二;在全国31个省市中,贵州的综合排名最低。综合得分大于0,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水平小于0,城市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得分值的正负,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有明显的差异。整体看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三、城市化综合水平区域划分
 
    根据各省市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对全国31个省市进行区域划分。为了使区域划分更加直观清楚,使用MapInfo软件得到图1。
 
    (一)31个省市区域分类
 
    第一,第一类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堪称为城市化高水平地区。北京、上海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与其他省市相比,这三个直辖市的发展优势十分明显,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较成熟阶段。第二,第二类地区:城市化较高水平地区,包括浙江、江苏、山东等七省区。这类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均比较发达、但是比第一类地区的水平低,仍然呈现出“二·三·一”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人口、环境等城市化水平较高,整体上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第三,第三类地区:包括山西、湖北、陕西等,属于城市化中等水平地区。该类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一般,各方面指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这类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是呈现“二·三·一”结构,但整体水平不及二类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四,第四类地区:青海、宁夏、吉林等11个省区属于城市化较低水平地区。这类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大多数指标比较低,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第五,第五类地区:云南、西藏、甘肃、海南、贵州,属于城市化低水平地区。这几个省区均处于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医疗、教育水平等非常落后。农业在该类地区中占绝对优势,农业人口就业比重最大,城市化水平很低,与其他省市的差距明显。
 
    (二)我国城市化空间差异的特点
 
    我国的城市化空间差异性有两点:第一,我国各省市城市化水平存在两极分化。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差悬殊,两极分化明显,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的与贵州、海南、甘肃等省区的综合得分相差很大。第二,东中西城市化差异明显。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省市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基本趋势是越靠近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越低,内陆边远地区是城市化水平最低地区。这种城市化区域差异性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各省市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应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改变现状,促进城市化发展。
 
    四、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快落后省份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城市化发展影响因素的总结,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快落后省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除了上海、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大部分省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与升级。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加强工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2、积极推动医疗卫生、教育等关系民生事业的发展。调整医疗机构的布局,提高医疗队伍的服务质量与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引领健康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教育,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高等教育机制等。
 
    3、注重改善城市环境。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省市城市生活环境保护规划;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改善城市环境;三要依靠科学技术降低工业污染。
 
    (二)加大北京、上海的吸引和辐射力度
 
    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吸引力,不断完善自身的城市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特别是对城市发展落后省份的辐射力度,如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份。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其城市化发展水平更是高居榜首,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利用其经济优势,使辐射力度往内陆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延伸,带动安徽等省份城市化的发展。
 
    (三)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协调发展
 
    加强地区间的合作,特别是城市化高水平地区和低水平地区之间的合作,增加内部联系、外部吸引的力度。东部加强与中、西部地区横向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帮扶,投资建厂,对口支援等。消除地区间的市场壁垒,扩大开放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区间人才、资源、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各种优惠政策的适度倾斜,扶持中西部省份,促进城市化低水平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缩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差距。
 
    参考文献:
 
    1、康洪刚,孙希华.山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2、赵中强.主成分分析法在城市化发展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9(1).
    3、侯学英.中国城市化进程时空差异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魏剑锋.中西部地区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问题,2008(7).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推荐访问:城市化 测评 水平 我国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