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煤炭能源供应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文章从需求过快增长、煤炭供给难以适应、煤炭工业的结构性矛盾引发供给不足、煤炭运输能力的增加仍然滞后、煤炭与电力价格关系不合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煤炭供应紧张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煤炭;能源;煤炭供给
 
    从2007年冬到2008年秋,我国出现过较大范围的“煤荒”,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和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进一步加速了能源短缺,2009年上半年刚刚恢复正常,然而进入11月上旬,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天气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提前进入寒冬,与此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范围“煤荒”席卷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当前我国已有近20个省市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电力资源供应持续偏紧,市场煤炭价格飙升,出现了有钱买不到煤的煤荒。在素有“能源重化工基地”之称的产煤大省山西,近日也出现了出现近五百万千瓦的罕见电荒。煤荒、电荒伴随着矿难频仍,此起彼伏,先是“2•12”山西古交县屯兰矿,瓦斯爆炸导致74人死亡,紧接着“5•30”重庆綦江矿难30人遇难,“9•8”日河南平顶山矿难67人遇难,“11•21”,黑龙江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108人遇难。血淋淋的数字让人唏嘘。毋庸置疑,煤炭这一能源基石再一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秩序的瓶颈。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大国,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平均高达70%以上,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煤炭将继续充当第一能源的角色。近两年来,我国的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煤炭价格飙升,多数矿井超产能生产,矿难频频,把煤炭产业的不足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煤炭能源供应不足的原因
 
    从改革开放一来,煤炭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频频发生,虽然每次的短缺都有其共性,但其共性中总是寓含着不同的个性,这些个性却呈现了当前煤炭能源短缺新的根源。这次煤炭能源供应的不足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以下特征:
 
    (一)需求过快增长,煤炭供给难以适应
 
    煤炭供应紧张的直接原因是煤炭生产能力不足,而现有各类煤矿均在超负荷生产,已无增产潜力。无法满足需求的过快增长,使本来供求平衡的煤炭市场在短期内出现较大的供应缺口。
 
    从表1可以看出,2006-2008年生产量小于消费量,缺口分别为1916万吨、4388万吨、1200万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煤炭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方面明显低于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08、2009年煤炭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4%和25%,而第二产业中高耗能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在30%以上,火电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经历了2004年、2005年40%以上增速,现在增速趋缓,但仍保持在10%以上,由于装机容量基数很大,2006-2009年全国电厂年均增加装机容量始终保持在一亿千瓦左右。而现在全国的电源又太依赖煤炭,火电占电力的77.4%,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83%以上,电煤占了煤炭生产总量的大约60%。这对煤炭市场形成了巨大压力。当前的煤炭供给缺口近30%。
 
    (二)煤炭工业的结构性矛盾引发供给不足
 
    首先,大小煤矿结构不合理,小煤矿仍占到煤矿总数的90%以上。截至2008年底,我国煤炭企业约有1.6万家,原煤产量25.3亿吨,企业平均年产量仅15.8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1.24亿吨,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3.2亿吨,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国有重点、国有地方和乡镇三大类煤矿累计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9%、13%、38%。乡镇煤矿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煤炭在开采过程中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乡镇中、小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对此,国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停产整顿。由于煤炭供应紧张,2007春节后山西省抓紧了的中小煤矿的复产工作,1922座中有1500多个煤矿通过验收复产。全国其他地方的乡镇煤矿同样存在着类似山西的问题,乡镇煤矿的停产整顿,大型煤矿没有及时补充产能空挡造成了原煤产量大幅度减少。
 
    其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缺乏合理规划。煤化工产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之势,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快速延伸扩展,重复建设问题初见端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研组发现,从宁夏到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市不到1000公里狭长的煤炭主产区内,规划到2020年,将建设年产640万吨合成油、823万吨二甲醚、500万吨油品、3235万吨甲醇、412万吨煤制烯烃、600万吨焦化、512万吨尿素的煤化工项目。其中乌海地区规划建设的煤焦化产能已经超过1000万吨;在鄂尔多斯年产500万吨煤炭直接液化项目第一条年产100万吨生产线,即将投产运营;年产500万吨间接液化项目的第一条年产16万吨生产线,也将在年内投产运营;周边多个煤化工工业园区内也有一大批煤基化工项目落户,正在大规模建设。河南平顶山的神马集团、平煤集团都在大上煤化工项目,这种产业雷同的大规模建设、投资风险很大。煤化工项目同时又是耗电大户,进一步加速了煤炭资源供给紧张。
 
    (三)煤炭运输能力仍然滞后
 
    我国的煤炭工业主要集中于北方,尤其是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而煤炭的消费地则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工业布局与煤炭资源的错位,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但是铁路建设却需要较大的投入、较长的建设期,短期内难以解决运输问题,运力成了影响和制约煤炭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煤炭与电力价格关系不合理
 
    电煤供应的价格机制仍没有形成。虽然煤炭价格已经市场化,但占动力煤总量60%的电煤未完全进入市场,电煤价格受政府计划管制,已经远远低于市场价。截至2009年6月底,电煤价格与市场价格平均差距在200元以上,如此大的差价使得煤炭企业没有多少动力向火电企业供应电煤。相比占占动力煤总量30%的冶金用煤,价格早已市场化,逐利冲动将驱使煤企减少电煤供应,转而生产价格更高的焦煤,从而加剧电煤供应紧张。
 
    据悉,一吨电煤生产成本分别由三部分构成,人工费用50元-60元,各种收费平摊下来是50元-60元,材料费用10元-20元,这样电煤的直接生产成本就是110元-140元,而现在电煤的坑口价普遍售价是400元。电煤的公路运输成本每吨近240元,其中油钱、过路费、养路费、保险、工资等约145元,煤运公司收取的地销票也就是本省销售的管理费30元,销往省外的出省票64元,还有路上的各种罚款,就这样经过层层加码,一吨110元-140元成本的电煤运到电厂价格就高达650元甚至更多。如此五花八门的价格构成,迫使市场机制很难形成并发挥作用。
 
    目前煤炭价格已经市场化,电价被管制,上网电价国家核定,电厂两头受压。如果无力消化成本、资金链断裂,必然陷入破产停机的困局。这种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的博弈失衡,煤炭价格市场化的改革很难凑效。
 
    二、缓解煤炭能源供应紧张的建议
 
    最近几年,煤炭能源的短缺一直是困绕我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针对眼前现状,立足长远的发展,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策略,有计划分步骤的有的放矢,争取药到病除。
 
    (一)短期策略
 
    实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各省应以煤定电、以电定用、有序用电、节约用电。能源大省应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加大煤炭的生产和供应。全国的铁路运输和交通运输部门都要合理调度保证电煤的运输;为骨干电厂正常用煤提供充分的保障。同时各地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的做好结构调整工作,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用电,停止不符合产业政策、违规建设和淘汰类企业的用电。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医院、学校、铁路交通、煤矿、金融机构、通信、农业生产等重点用户的用电。全社会各有关方面都应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节约用电。
 
    (二)长期策略
 
    第一,加大煤矿基本建设投入,加快煤炭大基地建设。为了解决煤炭供求紧张问题,国家应在全国建设一些大型和特大型煤炭基地,加大煤矿基本建设投入,加快新矿井建设步伐,提高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逐步消除人力手工劳作,保障矿工安全。同时加快老矿井的技术改造进度,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具有主导作用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资源供应能力。
 
    第二,加快煤炭工业结构调整,提高煤炭生产能力。首先要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资源浪费严重、安全生产条件差、对环境影响大、生产能力低的矿井;其次要推进煤炭资源的整合和调整,对主要产煤地区的煤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再次要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管理、技术、融资等优势,重组、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带动整个煤炭工业产业升级,提高煤炭生产能力。
 
    第三,提高铁路煤炭运输能力,满足煤炭需要。从当前煤炭铁路运输需求看,铁路运力缺口大,运输能力不足是长期制约煤炭供应的一个重要因素,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炭大量增加的需要。国家应加大投入,加快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缓解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同时铁路运输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调整运能,向煤炭运输倾斜,增加煤炭运量,满足煤炭需要。
 
    第四,逐步理顺电煤价格,建立新的能源管理体制。电煤问题是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体制层面的大问题,解决起来很棘手。多年来,市场化煤价和政府管制电价的所谓煤电联动,本质上存在矛盾和缺陷。这次国家发改委的电煤限价令只是一种应急措施,不是一个常态机制,其中的交易与价格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化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建议国家抓紧研究建立煤炭的储备机制和期货市场机制,建立2个-3个集中的煤炭交易市场,确保电煤正常交易和及时运输。
 
    第五,加强煤炭行业的政府监管。煤炭是战略资源,要设置市场特许准入和资源税门槛,中央要上收煤炭行业的监管权限,抓紧解决小煤矿监管权集中在县级的问题。加快煤、电价格改革步伐。煤炭作为重要的资源性产品,应该反映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加快与国际煤炭市场的接轨,保障煤炭价格的合理水平,避免每年冬春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运动”式的煤价博弈,以纡解多年来纠缠不清的电、煤价格问题。
 
    电煤问题、价格问题、运输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问题。市场经济规律强迫我们站在大能源的战略角度上来思考能源的发展和体制问题,建议下决心拼弃旧制,组建一个全新的适应市场化改革的现代化的能源管理体制,实现历史性大变革和大跨越,从根本上处理和理顺几十年来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纠缠不清、纷争不已的沉重的体制老账,为后几十年发展奠定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体制框架和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大雄.能源规划概论[M].能源出版社,1984.
    2、谢伏瞻.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要点[J].中国经济报告,2006(7).
    3、国家统计局工交司能源处.我国“十五”时期能源供需状况及节能降耗途径分析[J].统计报告,2006(28).
    4、林锡星.试析我国能源运输战略[J].东南亚研究,2005(2).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市卫生局纪委)
   

推荐访问:煤炭 对策 紧张 能源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