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成为近年来世界谈论的热门话题,全球性气候变暖,恶劣天气频发,自然灾害损失加重,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各国不得不反思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尽管各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不一样,但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因此,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时代
 
    关于低碳经济近年来有不同的解释,总体来说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对现今的社会来讲是比较合适的发展模式,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已经成了世界性的行动。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第二,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第三,“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致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第四,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第五,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三、可持续发展与发展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其中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上的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公平性。它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二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三是共同性。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对于跨国界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接受的全球性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有可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国际社会为此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2009年的世界气候大会就说明了这一点,参会的国家有一百多个,就证明大家都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尽管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只要参加了,就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行动。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低碳经济实质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一场深刻的技术经济革命,它必将引发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一系列挑战。
 
    第一,减排压力将与日俱增。目前,我国碳基燃料排放量居全球第一,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这一总量仍会不断增加,这将使得全世界的目光更多落在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将会面临逐渐严格的排放空间和减排进程。
 
    第二,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的制约。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不断增长。而就发展方式而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要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则需破解诸多掣肘因素。
 
    第三,资源禀赋制约和比较优势消失。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像我国的煤所占的比例如此之高。在传统经济形态中,以煤为主可能有成本优势,成为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但在低碳经济中却会变成了比较劣势,这又将直接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四,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我国能源结构基本国情是既没有完成第一次能源结构转换,也没有完成第二次能源结构转换,同时还要进行第三次能源结构转换。一方面,我国用煤炭替代薪柴没有完成,目前全国还有几亿人口大量使用传统生物质能做饭、取暖。另一方面,我国用油气替代煤炭也没有完成。2006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为28.4%、石油天然气为59.5%,而我国分别为70.2%和23.5%。
 
    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加速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加速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大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技术资源,我们就有可能赢得低碳经济变革的先机。另一方面,国际低碳技术合作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合作,这对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而言,无疑是一次良好的契机。
 
    另外,就我国发展现状而言,发展低碳经济也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一是减排空间大。我国目前的能耗强调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二是合作前景广。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三是发展空间大。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清洁能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水电、风能、太阳能、氢能和生物质能源空间更为广阔。
 
    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种“立体式”控制污染排放的节能模式,需要我们全方位创新思维、改变观念,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走出一条基于国情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改革路子。
 
    五、我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第一,制定并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取向。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二是把低碳经济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紧密结合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升级实际,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制定国家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三是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资源,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有序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四是坚持国家利益,强调生存排放与奢侈排放、累积排放与平均排放、转移排放与虚拟排放的差别,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
 
    第二,大力推动政策机制和技术创新。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政策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从当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我国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行业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推动低碳技术创新,除强调自主创新,还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大力提升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政策机制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一方面,政府应当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第三,引导全民参与低碳社会建设。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对于政府,应严格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为其他部门树立榜样;对于企业,则要强化减排的社会责任,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对于社会公民,要自觉改进不良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积极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使低碳成为一种文化。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推荐访问:可持续发展 我国 经济 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