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综合试点业务技术总结

    XX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综合试点业务技术总结根据XX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安排,XX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市人普办)选取XX区石牌街龙口花苑社区居委会全部以及XX社区居委会部分区域开展市级人口普查试点,在试点所在区、街、居委会的通力配合下,经过全体试点工作人员的努力,顺利完成了普查试点任务,达到预期目的并取得宝贵经验。试点业务技术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点基本情况

本次试点摸拟演练了人口普查全过程的各项工作,具体包括户口整顿、划分普查小区、绘制普查小区地图、宣传动员、业务培训、调查摸底、编制《户主姓名底册》、长表抽样、入户登记、快速汇总、复查、编码、质量抽查、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试点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5月16日)为前期准备阶段,由XX市人普办会同XX区人普办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完成普查试点区域选定和普查小区划分,XX区公安分局石牌街派出所提前开展户口整顿,第二阶段(5月17日至5月25日)为集中试点阶段,第三阶段(5月26日至6月15日)为数据处理及工作总结阶段。

本次试点选定的龙口花苑社区居委会主要由楼盘小区和单位宿舍组成,社区内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且为境外人口聚居区域,XX社区居委会属于典型的城中村,主要以村民住宅和出租屋为主,为外来人口聚居区域。根据试点区域内建筑物及人口分布情况,细分为31个普查小区,由XX市、各区(县级市)及XX区各街(镇)人普办业务骨干组成31个试点工作小组分片负责。

试点数据汇总结果显示:(1)试点区域前期摸查结果为3670户12016人,其中户籍人口5808人,龙口花苑社区试点普查区2368户9739人,户籍人口5524人,XX社区试点普查区1302户2637人,户籍人口284人。(2)试点期间共上门摸底3294户,其中龙口花苑社区试点普查区1956户,XX社区试点普查区1338户。(3)试点普查登记阶段共登记2714户7753人,其中,试点时点时居住人数7066人,试点时户口在本户未住本户人口506人,港澳台及外籍人口181人,一年内出生人口52人,死亡人口8人;龙口花苑社区试点普查区共登记1956户5120人,其中试点时点时居住人数4543人,试点时户口在本户未住本户人口411人,港澳台及外籍人口166人;XX社区试点普查区共登记1220户2633人,其中试点时点时居住人数2523人,试点时户口在本户未住本户人口95人,港澳台及外籍人口15人。

二、关于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调

从试点情况看,虽然已在试点区域开展广泛宣传,但由于调查人员由各级人普办抽调组成,与调查对象缺乏沟通交流的基础,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需要一个获得信任和配合的过程,再者,由于对调查对象生活规律不了解和相关资料收集不齐全,多数调查对象需要经过多次上门才能完成登记,部分甚至到试点结束仍无法取得联系。调查人员的上门时间往往更多地耗费在对无人户的屡次上门以及宣传解释、消除调查对象戒心上,工作效率因此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随着民众对个人隐私的日益重视和安全防范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户分离程度和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影响调查登记工作效率、制约调查员所能承担工作量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每一户的调查登记时间,而在于调查对象对调查人员的信任和配合程度,以及对调查对象生活习惯和有效联系方式掌握程度。

这就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熟悉社区情况、具备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和相当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必须是普查对象所认识、能信任,并且能掌握每一被调查户生活规律的人员。在市郊农村和传统的居民小区,村居委会工作人员与居民联系相对密切,仍可成为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主要人选。但对于物业管理比较规范的城区住宅小区,每幢住宅楼基本上都配备相对固定的物业管理人员,他们与住户的联系更为密切、沟通更为方便,且了解每户住户的生活规律、掌握有效的联系方式,如果能从中选调文化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较强、在本小区服务时间较长的人员担任普查员,只要管理得当、培训到位,将能成为普查员队伍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试点的业务培训

本次试点共安排两天半时间用于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区域划分和地址编码、“两员”选任和培训、摸底、长表抽样、普查登记和复查、港澳台和外籍人口登记、快速汇总、专项编码、资料包装运送和管理、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抽查等各项工作细则,各种普查表的指标解释和填报说明,以及上门调查技巧,培训结束后还安排试填表测试。

但从参加试点人员的反应来看,培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问题主要有:

一是培训内容涉及面太广,但讲解深度不足。本次试点培训的内容,涵盖了除数据处理以外的全部工作细则,但其中部分细则如区域划分和地址编码、资料包装运送和管理、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抽查等在本次试点集中阶段并不涉及,造成部分听课人员精神不集中,会场纪律松散,难以达到好的培训效果。同时,由于培训内容多,部分场次的培训时间安排不足,导致授课人员无法展开深入讲解和开展课堂互动,培训重点不突出,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是培训安排过于集中,节奏太快,不利于消化吸收。本次培训安排在集中试点阶段的前两天半,十多名授课人员连续讲课,中间没有安排问题解答和业务讨论,对于部分刚接触人口普查的试点人员来讲,培训节奏太快且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消化吸收。

为此,在正式培训中,一是应该针对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分别设置培训课程,根据培训对象的层次调整培训内容,以突出培训重点;二是可以分阶段组织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增加情景模拟和试填表以提高培训对象的感性认识,增加问题解答和课堂讨论以帮助消化吸收。

四、关于人口普查的宣传和提高调查对象配合度问题

本次试点采取举办咨询宣传活动,派发宣传单张和普查小礼品,在社区出入口等显眼位置悬挂宣传横额,在居民楼道、防盗门、公益宣传栏、宣传橱窗、电梯内部等地方张贴宣传海报、《试点调查预告》和《致被调查对象的一封信》,在住户信箱放置宣传单张等手段开展宣传活动。从宣传效果看,各试点普查小区住户对于人口普查试点的知晓率均较为理想。

相对于以往的宣传手段,本次试点在宣传方面收获的经验主要有:一是在电梯内部张贴《试点调查预告》。在较小的电梯轿箱显眼处张贴调查预告,更容易引起住户关注,而在乘坐电梯过程中,住户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通读、了解预告内容,从而避免一般宣传画“过目即忘”的不足;二是在住户信箱放置宣传单张。在上门摸底过程中,在无人户信箱中放置宣传单张,下次上门时首先查看该宣传单张是否已被取走,据此可以推断两次上门的间隙该住户是否曾经回家,如果摸底阶段宣传单张一直没被取走,则基本可以肯定该住房单元无人居住。这一做法,除了起到宣传效果外,也可以帮助调查人员准确掌握住户的居住状况和生活规律。

宣传环节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要加强对人口普查工作环节的宣传。本次试点所使用的各类宣传用品,基本都侧重于对人口普查对象、登记内容和上门登记时间等方面的告知,而缺少对普查工作环节的宣传,造成部分普查对象对调查人员在短时间内多次上门进行摸底、登记、抽查产生厌烦情绪。在正式普查过程中,应加强对普查相关工作流程,尤其是需要普查对象配合的工作环节的宣传。二是要重视“点到点”的宣传,提高宣传效果。从试点情况看,取得明显效果的两种宣传方式(在电梯内部张贴《试点调查预告》和在住户信箱放置宣传单张)的共通之处在于“点到点”的宣传,提高了普查对象的关注度,并保证普查对象有更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宣传内容。在正式普查中,可以印制部分带有装饰边框的、更为精美宣传单张用于电梯内部张贴,并印制数量更多的宣传单张用于留置居民信箱。

五、关于普查小区划分及地图绘制

根据国家和省人普办要求,本次试点以下发的遥感影像底图为基底,使用“全国人口普查地图标绘系统”划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边界。从试点结果看,影像图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问题有:

一是地图数据陈旧,无法反映试点区域现有状况。据试点区域居委会干部辨别分析,下发的影像图应该是2007年底的资料,距今已有近三年时间,部分区域已发生较大变化。

二是地图精度不足。下发影像图的精度为1:10000,放大到普查小区时基本无法辨认建筑物边界,尤其是XX社区试点普查区的城中村部分,由于建筑物的投影面积小且密度较大,放大到普查小区图时就形成一片灰白,无法辨别建筑物和划分普查小区。

三是地图缺乏必要标识。下发的影像图缺乏必要的路名和主要建筑物等标识说明,在使用时往往需要经过仔细辨认才能分清区域范围,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大不便。对于街镇边界,程序要求需对主要道路或标志物标注,同样因很难要求各绘图员做到整齐划一,并且对最终在小区图上打印出标注结果作用很微小,即最终还得由一些普查员确定其每条边界的道路名称等标志参照物。

四是三维图产生的遮挡和阴影为地图使用带来不便。由于使用的是航拍影像图,部分道路或矮小的建筑物容易被较高建筑物所遮挡,高层建筑物所产生的阴影也很容易在地图上留下色斑,从而造成阴影下的区域辨认不清。

五是三维图数据量巨大,实际操作非常不便。对于非主城区的一些郊区大镇动辄4G以上,而基层计算机设备比较简陋,根本无法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地图标绘系统”调出遥感影像底图。以此同时,其需要描绘的边界线却是长度超大,划普查区、普查小区的实际工作量很大,依靠镇的力量很难完成。而区县也因不熟悉地形也难以帮忙。

六是基层设备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地图打印。按照国家普查方案要求,乡级普查办公室负责制作并打印《普查区图底样》,下发到村级普查小组,供划分普查小区绘制边界使用。由于喷墨打印机所打印的图片防水效果不好,唯一可供选择的只有激光打印机,但从现阶段情况看,镇(街)一级激光打印机普及率不高,如果将全市6万多个普查区和普查小区的影像图打印任务均交由市、区(县级市)负责,对市区两级人普办将会产生很大压力。

在试点过程中,龙口花苑社区试点普查区仍然利用影像地图,经过反复辨认划分普查小区,而XX社区试点普查区则先利用从规划部门获得的测绘图进行小区划分,再在影像图上绘制小区界线,并取得较好效果。从试点经验看,假如正式普查中仍使用现有遥感影像资料,则各级普查机构仍需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本区域的示意图,先利用示意图进行小区划分,再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地图标绘系统”进行地图标绘。

从普查小区划分结果看,两个试点区域的普查小区基本上都以建筑物为单位进行划分,其中,龙口花苑社区试点普查区由于楼层较高,部分普查小区的划定的户数也较多,从普查登记结果看,数量最多的普查小区有159户,519人。由于试点期间的上门登记时间较短,每普查小区都配备较多普查员,最多普查小区的有16个人,最少的小区也有4个人,从试点情况看,以建筑物为单位划分普查小区,对于小区划分、明确普查员工作范围和任务作用明显,但在同一普查小区配备多名普查员,在进行资料核对和编排房屋编号以及户编号时容易造成混乱,在正式普查时,应在以建筑物为单位的基础上,按2-3名普查员所能承受的工作量划分普查小区为宜。

六、关于摸底与编制《户主姓名底册》

摸底阶段是普查员首次上门直接面对普查对象的工作阶段,也是普查员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与普查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获取普查对象对人口普查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的关键机会。本次试点关于摸底与编制《户主姓名底册》的经验有:

一是要保证充足的上门摸底时间。本次试点上门摸底阶段的时间安排为两个晚上一个下午,正式登记的时间安排为三天半。从试点情况看,由于摸底时间安排不足,大多数全户外出户无法在摸底阶段及时取得联系,部分在摸底阶段界定为空房户的住户则在正式登记时才取得联系,而试点正式登记的时间安排则较为宽松。由此看在,在正式登记中,必须确保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上门摸底,摸底与正式登记的时间至少应该按1:1进行安排。

二是要着力解决全户外出人口的普查登记问题。从试点情况看,全户外出人口是普查登记的最大难点,根据公安部门户口整顿资料显示,本次试点区域内共有户籍人口5808人,而试点最终登记的户籍人口仅为3036人,其中未能登记的大部分为全户外出人口。究其原因,一是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缺乏有效的联系方法,普查员上门时无人应门,或承租户不清楚出租户的户籍和家庭成员具体情况,二是全户外出人口在试点期间无法按时回到户口所在地接受普查登记。解决的办法,一是要在摸底工作开始前完成对相关底册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尽量从公安、民政、出租屋管理中心、物业管理等部门获取全户外出人口的有效联系方式;二是借助单位行政力量,对于单位房改房小区或工作生活一体化的单位住房,可与住户所在单位取得联系,统一在单位进行普查登记;三是由各村居委设立普查登记站,要求各全户外出户在摸底期间回户口所在村居委会接受普查登记。

三是要规范上门摸底流程。本次试点中,部分普查小区没能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人普办的工作流程要求上门摸底,而是由普查员持空白《户主姓名底册》上门,每成功摸底一户登记一行资料,摸底完成后再统一填写房屋编号。由于大多数住房需要多次上门摸底,造成《户主姓名底册》上住房单元号顺序混乱,部分没人居住也没有户口寄挂的空房户容易漏掉,部分在同一住房单元内登记的多户住户则没有使用同一房屋编号。在正式普查中,要严格规范上门摸底的工作流程,要求普查员在上门摸底前,预先在《户主姓名底册》上依次填写“建筑物编号”以及该“建筑物编号”下的所有住房单元的“房屋编号”和住房单元地址。同时,要充分利用掌握的户籍登记资料,在已有户口寄挂在上面的住房单元所在行上做好标识,在摸底过程中,如果发现同一住房单元内居住多户,则使用同一“房屋编号”并在《户主姓名底册》最后位置顺延填写。对于单元数量较多的建筑物,最好按建筑物分别填写《户主姓名底册》。

四是要规范同一普查区内人户分离户的普查要求。国家普查方案对于同一普查区内人户分离的住户没有提出具体的处理办法,在摸底过程中发现,在户籍所在地摸底填写《户主姓名底册》时,既不存在“摸底时住在本户的人数”,也不存在“本户户籍人口中离开本村(居)委会的人数”。建议国家普查方案统一规定,对于同一普查区内人户分离的住户,只在现住地摸底登记,同时取消普查表中“R6普查时点居住地”中“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选项。

七、关于长表抽样和调查登记

本次试点由各普查小区在摸底完成后对《户主姓名底册》进行整理并编写“户编号”,市人普办指定专人使用预先编写的程序进行长表抽样,从样本抽取结果看,各普查小区普查户数均在40户以上,情况较为单一,抽样过程没有发现问题,但部分普查员对于“空房户”、“全户外出户”等特殊情况的界定出现偏差。

调查登记阶段的经验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要尽量提请调查户提前准备户口薄、结婚证、身份证等资料。从试点登记情况看,若普查对象能提前准备户口薄、结婚证、身份证等相关资料,由普查员直接对照抄录,不但可以大大节省调查登记时间,还可以避免普查表人记录中姓名、出生年月、初婚年月等指标的申报差错。尤其是集体户,由于户内各成员间情况不是十分清楚,而普查登记时通常不是所有人都在场,相关资料的提前准备尤为重要。为此,在宣传资料、《试点调查预告》和《调查预约信》中,最好能列明需要调查的人记录内容,提请普查对象提前准备相关资料供普查员核实。对于集体户,也可以设置简易的、一览表式的调查预登记表,由普查对象提前填好,正式登记时由普查员直接过录。

二是要合理安排预约登记时间。由于试点期间摸底与正式登记的时间相距不长,大多数摸底期间预约登记时间的住户能应约在家守候接受调查,调查登记阶段的工作进展也较为顺利。但也有部分普查员由于未能合理安排预约登记时间、预约登记的住户数量太多且预约时间过于集中等原因而未能按时上门登记,从而造成住户的反感甚至抵制情绪。解决的办法,一是要控制《调查预约信》的发放数量,对于多数时间有人在家的住户无需发放《调查预约信》,二是要合理安排预约登记时间,可按住宅楼分时间段安排预约时间,一旦约定就要履行诺言,无法按时上门的要提前通知普查对象。

三是要加强对出生、死亡人口的普查工作。本次试点所查到的出生、死亡人口数与试点区域居委会所掌握的资料相距较大,其中,龙口花苑社区试点普查区共查出一年内出生人口30人、死亡人口7人,居委会掌握的资料分别为55人和4人,XX社区试点普查区共查出一年内出生人口22人、死亡人口1人,居委会掌握的资料分别为18人和0人。从资料差距对比的原因分析看,出生人口数据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全户外出户中的出生人口在试点中由于无法登记而漏掉,二是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家庭的出生婴儿寄放在老家抚养,但普查员上门登记时没有仔细询问,而是根据现场观察再决定询问该指标,从而造成漏普查。死亡人口数据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居委会掌握的是户籍在本区域的死亡人口,而普查登记则包括外来人口,甚至包括死亡时户籍与常住地均不在本区域的外来家庭人口。在正式普查时,对此要加强培训,并提前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八、关于快速汇总及编码

本次试点采用手工过录方式,由普查员对普查表进行逐一汇总。从试点情况看,由于普查员未能及时消化培训内容,对于普查表R6、R7的指标间逻辑关系理解不透彻,汇总初始阶段的问题较多,速度较慢,但只要认真研究,汇总难度并不大,大致上汇总十户以后可以达到熟练程度。在正式普查时,一是可以在业务培训中增加手工快速汇总实践操作,以帮助参会人员熟悉普查表内容,尤其是试点时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间的指标关系,二是可以开发快速汇总程序,由程序自动生成快速汇总表,以避免手工汇总产生的再生差错,并提高汇总速度。

快速汇总的主要问题是:根据方案要求,快速汇总表仅对已登记完成的普查表进行过录,已摸底并编制户编号,但未能登记普查表的不需过录,试点时部分普查小区把没有填上普查表的户也过录过来,培训时应对此加以强调。

人口普查的编码包括非专项编码和专项编码两方面,从试点情况看,非专项编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试点阶段各种版本培训教材、不同类型指标中关于错误修改方式的规定各不相同,导致普查员无可适从,修改结果也五花八门,建议规范对错误的修改方式,尤其是不同类型指标采用同一修改方式。专项编码的重点是行业和职业编码,从试点情况看,行业编码在日常统计工作中接触较多,问题不大,而职业编码则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普查员对编码规则不熟悉,尽管已尽量详细描述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但仍无法与职业码一一对应,对此应加强培训。

九、关于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

复查阶段的工作应包括自查、互查、议查,本次试点中,自查、互查由各普查小区独自组织开展,由于时间安排比较紧张,议查组织不严谨,质量不高。

一是对相关人口资料的收集不齐全。由于没有获得所负责普查小区的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等详细资料,试点普查员在完成登记后,只能进行组织进行表内逻辑关系的自查、互查,对于漏户、漏人的情况无从审核。

二是议查组织不严谨。议查阶段只对试点区域的出生、死亡人口在数量上进行对比,未能做到逐人逐项核对,也没有就户籍外出人口、外来人口、外籍人口等重点内容进行议查。

十、关于普查表和指标设置的有关问题

(一)普查长、短表的户记录

1.“H1户编号”。按照国家普查方案要求规定,在调查登记阶段,如果发现该户为空户,应在《户主姓名底册》上将该户摸底时填写的内容划去,该户的“户编号”作废且其他户不得再使用。这一做法将使普查表“户编号”存在跳空现象,可能造成数据录入时,录入员无法审核普查小区普查表的完整性,容易出现普查丢失现象。建议对于登记阶段发现的空户,将其“户编号”赋予本小区最后的普查对象。

2.“H3本户应登记人数”。国家普查一方面规定本户应登记人数包括普查时点居住本户的人,也即以反映普查时点的静止状态为原则,普查表的设置亦是;一方面又规定标准时点因临时出差、探亲访友、旅游等暂时居住在本普查小区的人不在本普查小区登记,户籍人口中由于临时出差、探亲、旅游、或值夜班等原因31日晚不在家住的,R6和R7一律圈填①,也即以反映普查对象常住状况为原则。两者互为矛盾,部分普查对象在查看普查表后,对普查员的登记结果提出质疑,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建议将H3改为“普查登记阶段常住本户人数”和“户口在本户,阶段登记阶段未常住本户人数”。

3.“H3本户应登记人数”。在国家普查方案关于暂时居住的描述中,对临时出差、旅游、值夜班等的界定相对明确,但对于探亲访友常住和暂住问题的界定把握难度较大,登记阶段普查员间对此的争议也较大,建议对此进一步明确界定方法,规定以是否有明确的行程安排进行界定。

4.“H5本户住房建筑面积”和“H6本户住房间数”。根据国家普查方案规定,一户有两处或两处以上住房的,如果没有出租或借给其他人居住,要把这几处住房的住房间数和住房面积分别相加。但试点发现,大多数的普查员没能就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追问,建议增设“常住住所数量”指标。

(二)普查长、短表的人记录

1.“R1姓名”。根据试点登记经验,该指标由于填写差错而需要修改的频率较高,建议在普查表中增加预填项。

2.“R9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试点中发现,普查对象中存在大量由于在户口所在地外购房居住、但没有迁移户口而造成的人户分离现象,普查员在填写本项指标时出现较大意见分歧,部分普查员将其归入“9.其他”项,造成“9.其他”项的选择数量过多。建议将其归入“6.拆迁搬家”项,并将“6.拆迁搬家”改为“6.拆迁购房”。

3.长、短表均有“户口性质”指标项,但指标代码不一致,建议将长表的“R10户口性质”和“R11户口登记地类型”顺序调换。

4.长表“R18行业”和“R19职业”。建立改为“R18工作单位情况”和“R19工作岗位情况”,以明确调查登记内容。

5.短表R11、R12和长表R14、R15。这两个指标分别为“是否识字”和“受教育程度”,大多数普查员反映不适应这一询问顺序,且人工逻辑检查中规定,“是否识字”中答案选“2否”的,“受教育程度”只能选“1未上过学”或“2小学”,建议调换这两个指标顺序,并在“受教育程度”指标中设置跳答,若选“3初中”或以上的,不再回答“是否识字”。

6.长表“R21三个月内是否找过工作”和“R22能否工作”。要求离退休或无就业意愿人员填写这两个指标的意义不大,建议在R21指标中增设“无就业意愿”选项,选择该项的人员,直接跳答R23项。

7.长表“R27主要生活来源”和“R28身体健康状况”。这两个指标的填写过滤条件只有年龄限制,但在其之前的R25和R26两个指标的过滤条件则有年龄和性别限制,在普查登记过程中容易造成遗漏,建议将其调整到R25和R26指标之前。

(三)港澳台和外籍人员普查表

1.R2与户主关系。按照国家普查方案要求,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与大陆人员同住的,另外填写《港澳台和外籍人员普查表》并与长、短表使用同一“户编号”,但方案没有规定两表间的户主是否应为同一人,建议对于此类情况,规定《港澳台和外籍人员普查表》中不设户主,其“R2与户主关系”填写与长、短表中户主的关系。

2.“R5来大陆或来华目的”。建议增设“随迁家属”选项。

3.“R10行业”和“R11职业”。应在普查表中注明限港澳台地区居民中的从业人口填报。

 

推荐访问:试点 第六次 人口普查 业务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