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区假币违法犯罪成因及对策

浅析XX区假币违法犯罪成因及对策
 
XX区政府副区长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货币流通速度加剧,假币违法犯罪活动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城市蔓延,逐年呈上升态势,严重扰乱了当地金融管理秩序,影响正常市场经济,给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如何有效防范、打击假币违法犯罪活动是当前公安业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分析XX区假币违法犯罪活动的现状和原因,并就如何有效实现打击防范进行探讨。  

一、目前XX区假币犯罪活动现状

(一)XX区假币违法犯罪活动逐年呈上升趋势。2008年全区查处假币违法案件10起。2009年,查处假币违法案件30余起,其中涉案金额2000元以上的立刑事案件6起,收缴假币70余万元(含银行临柜收缴),发案势头不可小觑。  

(二)假币违法犯罪主要类型。目前,全区假币违法犯罪类型主要以出售、购买、运输假币及持有使用假币两类。从发案地域看,出售、购买、运输假币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在城区,持有使用假币违法犯罪活动多在郊区及乡镇。从涉案金额看,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犯罪6.4万元,持有使用假币案犯罪1.3万,分局经侦大队与银行金融系统开展的临柜收缴假币60余万元。犯罪嫌疑人购买假币比价为14:100,贩卖假币比价为20:100,以此从中牟利。 

(三)假币违法犯罪活动特点。一是XX区假币违法犯罪活动具有乡镇为主、流窜作案的特点。犯罪嫌疑人在成都、重庆等地以14:100购买HD、HB等新版本假币后,利用乡镇赶场天人员流动量大这一特殊时段,针对乡镇农民文化水平低,假币辨别力较差、警惕性不强的特点,利用百元假币进行小额消费,通过以整找零或以整换零的手法使用假币。XX区假币犯罪团伙成员中多人为李端镇农民,为避人耳目,方便逃窜,犯罪嫌疑人多驾驶摩托车在李端以外的乡镇流窜作案。二是假币违法犯罪人员呈城乡结合、团伙性特征。从2009年打击处理的假币违法犯罪人员看,由个别持有使用假币转向为谋暴利纠集成伙,沆瀣一气团伙作案的特征明显,其中以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类犯罪以团伙为主。三是利用公共热闹场所以假乱真小批量频繁作案特点。该类违法活动集中在南客站、西客站等情况复杂、人流量大的车站附近小餐馆内。违法人员利用旅客流动频繁,紧惕性不强,被调换假币后短时间内不易发现的情况,在旅客就餐付钱时调换假币。如若被发现,违法人员尽力安抚事主,退还真币,哄骗事主不向公安机关报案。四是一些违法犯罪人员冒险在金融网点违法存储假币活动较为突出。部分违法人员明知持有使用假币违法,仍抱以侥幸心理持假币到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网点进行存款,以期蒙骗过关调换真钞。另外,也存在少数群众因识别率不高,收到假币后不明真相持币到金融网点存储情况。在去年开展的“09行动”中,分局联合银行等金融网点重点对在银行存储的假币予以收缴(即临柜收缴),共收缴假币60余万元,其中不乏以假换真之徒。  

二、假币违法犯罪的危害

(一)严重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假币在市场中的流通会严重影响人民币的信誉,扰乱金融秩序,增加金融运行风险,同时也会破坏人民群众对国家以及国家货币的信任感,最终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直接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假币犯罪上影响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下侵害到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低、收入少的农民,现实危害不容忽视。  

(三)影响了社会稳定。随着假币造假手段的不断翻新,增加了识别假币的难度。加之近年来不法分子的主要作案目标从城区转移到城乡结合部、农村等较周边地区,一旦发生假币泛滥现象,极易引起社会恐慌,若处理不好,甚至引发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严重影响全区和谐稳定。  

三、假币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影响因素。XX区位于长江、岷江、金沙江三江汇合处,处云贵入川的必经之地,是宜宾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陆路、航运、空运比较发达。近年来,便利的交通加快了XX区经济发展,也使外省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假币犯罪活动通过各类方式逐渐向XX区渗透、扩展、侵蚀,XX区假币犯罪活动逐年呈上升态势。  

(二)暴利趋动因素。假币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诱惑是该类违法犯罪活动屡打不尽、逐年上升到主要因素。从经济利益看,我区违法犯罪人员购买假币比价为14:100,贩卖假币比价为20:100,较大的价差使违法犯罪人员感到有利可图,在利益驱动下司机作案。从犯罪特点看,我区作案成员多为乡镇外务工返乡农民。该类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素质较低。在外省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触假币犯罪活动后,受经济思潮、利益趋动影响,价值观念发生转变,为谋取利益敢于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作案成员中也不乏市区居民,该类人员数无业游民、吸毒人员,为找快钱,谋取暴利,与外地违法犯罪人员勾结作案。  

(三)认定难打击难因素。一是《刑法》第172条对“持有、使用假币罪”强调了“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明知”故意在基层办理具体案件时无法把握,犯罪嫌疑人均不承认有“明知”的故意,有时缺乏证据支持,也无法认定其“明知”与否,导致案件处理难。二是由于我区发生的假币犯罪活动多在乡镇,受侵害对象均为农民。受害人因文化程度所限,对假币犯罪识认不够。往往其利益受侵害后未能及时报案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因此放纵了犯罪,助长了犯罪的气焰。三是违法犯罪人员作案手法翻新,逃避打击的能力增强。在我区发生的运输、贩卖假币犯罪活动中,作案人员采取电话单向联系进行交易,隐蔽性强。一旦犯罪事实暴露,审讯时避重就轻,不交代上家。致使案件侦办难、打处难。  

四、防范对策及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公安机关打击假币违法犯罪活动,要与正在开展的“三项建设”活动紧密结合,以情报引导打击、以打击促进防范、以防范预防犯罪,要强化一个意识,建立三个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反假币犯罪活动的氛围。  

(一)强化反假币犯罪意识,为全区经济保驾护航。目前,由于假币犯罪不是全区犯罪活动重点,从基层到大队对打击防范该类犯罪活动意识不强,思想停留在等案源,行动上体现在按部就班状态。特别是基层派出所,对假币犯罪影响全区金融秩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办案成效不高。各办案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金融犯罪特别是假币犯罪活动的打击防范意识,树立了“主动出击”的工作理念,实现“坐堂等案”向“主动出击”工作模式转型。  

(二)变专项行动为常态打击,建立打击防范长效机制。长期以来,大多数民警墨守成规,对专项行动的认识停留在为行动而行动上。我们应打破固定思维,转变观念,将专项行动变为常态打击。要将打击假币犯罪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深入开展,通过专项行动科学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打击假币犯罪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用于今后常态下打击假币犯罪的具体指导。其次要注重定期分析假币犯罪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学习打击假币犯罪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理论,提高常态下打击假币犯罪的实战能力。另外要积极探索研究适合本地区假币防范工作的新机制,科学建立完善防范措施,提升全社会防范水平。  

(三)发挥整体作战优势,形成打击假币犯罪合力,建立内外协作长效机制。假币犯罪涉及地域广、人员多,在打击防范上必须加强内外部联系,建立起配合密切的内外部协作机制。对内,要利用正在推进的加强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公安机关各警种之间的假币犯罪案件线索收集、整合、共享平台机制,形成一个以经侦部门主导牵头,各警种协作配合打击假币犯罪的工作模式。在假币的制作、批发、销售、运输、使用等多个环节和流程上,都分布警力,保持打击高压态势。对外,必须建立与检察、法院、司法、工商、税务和金融机构等部门顺畅的联系渠道,主动取得检察院、法院、司法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起良好的办案协作机制,共同会商和解决案件管辖、疑难案件的定性和适用法律等问题,确保假币犯罪快侦快捕快判。密切与金融机构联系,定期向其通报打击假币犯罪活动情况,鼓励收缴流通假币并提供假币犯罪线索,建立金融防控体系。  

(四)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反假氛围,建立齐抓共管防范长效机制。打击假币犯罪活动是项长期性工作,公安机关要发挥职能作用,在多策并举打击犯罪活动同时,依托派出所、办事处、居委会、治安积极分子向群众广泛宣传假币犯罪的政策法律及社会危害,增强群众认识假币能力,学会自身防范措施,防止假币侵害,发动群众积极提供案件线索,形成社会防控体系,聚全社会各个方面力量形成高压态势,合力高压挤缩假币犯罪生存空间,使之无生存之地。在不影响案件侦查办理的情况下,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将反假币知识普及城乡居民,加强人民群众反假币意识。通过宣传会现场讲解、真假对比等简单易懂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向群众介绍鉴别假币基本常识,尤其是要加大对银行和企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识别假币的技能,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发挥法律效能,让群众清楚“打假币”既是义务,也是权利,唤起人民群众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发现、举报、打击假币犯罪行为,建立起一道杜绝假币的坚实防线。
 

推荐访问:成因 假币 浅析 我区 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