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五期间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十二五”期间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必须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积极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此,笔者就“十二五”期间XX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初步调研,并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XX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随着溪洛渡电站建设的快速推进,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借电发展的信心和支援服务电站建设的决心不动摇,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抢抓机遇、克难攻坚,把做好支援服务电站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在支援服务中求双赢、谋发展,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到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3.48.亿元增至24.45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3146万元增至10442万元,年均增长35%;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3.78亿元增至11.92亿元,年均增长33.2%;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0.61亿元增至1.88亿元,年均增长32.3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227元增至2362元,年均增长17.8%;粮食总产量达到14.6万吨,年均增长4.3%。2009年末,全县金融存款余额28.57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19.2%提高到24.3%,增加5.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税收从1800多万元增至6783万元。招商引资项目36个,累计实现到位资金12.89亿元。

XX经济呈现持续高位增长的势头,但仍是低基数上的高增长,经济总量明显不足,发展不充分。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由2005年的33.7︰34.5︰31.8调整为31.9︰35︰33.1,产业结构调整总体 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我县一产高了8个百分点,二产低了8个百分点,三产持平,这说明结构调整还不充分。从横向比较看,则无优势可言,发展相对滞后,与省、市甚至与周边县(区)相比差距较大,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仍处于后位。2009年,全县GDP24.45亿元,分别占省、市的0.39%、8%,位列全市第三;人均GDP 6112元,分别占省、市的45.1%、107.4%,位列全市第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442万元,分别占省、市的0.15%、5%,位列全市第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4元,分别占省、市的77.1%、99.7%,位列全市第八;农民人均纯收入2362元,分别占省、市的70.1%、96.6%,位列全市第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11.92亿元,位列全市第八;工业增加值1.88亿元,位列全市倒数第一。与隔江相望的四川省雷波县相比,差距也很明显。2009年雷波县生产总值为22.11亿元,人均GDP9512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6元。虽然我县生产总值比雷波多2.33亿元,但人均GDP只占雷波的64.2%,工业增加值只占雷波的3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占雷波的92.9%,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雷波的82.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占雷波的91.2%。

二、XX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制约因素。

近年来,XX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拉动力大,地理独特,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受发展环境、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制约,发展仍步履维艰。

1、地域空间的边缘性。XX地处乌蒙山、大凉山交汇地带的金沙江峡谷,远离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昆明、成都、重庆及昭通,处于云南公路网络体系末端地带,对外交通不便。目前,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汽车,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XX参与昭通及云南区域分工与贸易,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封闭状态,阻碍了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交流,成为XX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2、产业发展的局限性。受峰、谷、沟相间相连,山高、谷狭、沟深的地形地貌特征影响,导致产业发展不成规模,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分散,管理成本增加;经济实力弱、资源共享率低。工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工业企业规模小,新产品开发、经营和管理机制不健全,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低、效益低、市场占有率低,主导产业带动的工业体系难以形成。

3、资源的相对匮乏性。全县耕地面积4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3亩,低于省、市的人均占有水平。“两站”建设、城镇化、水利、道路、学校、房屋迁复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占用大量耕地,无疑进一步加大土地的承载力。矿产和水能资源短缺,开发利用程度低,铅、锌矿储量仅为100万金属吨,磷、铁、煤炭等资源储量不明,家底不清;可供地方开发的水能资源仅为10万kw。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紧缺问题,始终是XX县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4、县级财政的贫困性。XX经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2009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442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919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9106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21.5%,县乡财政十分困难。县级财政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弱化,对上级投资依赖性大,发展的后劲不足;县乡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明显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财政结构愈加明显。

5、生态环境的脆弱性。XX长期以来受海拔、陡坡、地质、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县内土壤侵蚀量大、土地贫瘠、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面积大,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两站”开工建设,大规模、长时间的开挖、取料、弃渣、移民安置点建设和安置土地开垦等,都会引发新的水土流失和岩石崩塌,使本身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重了承载负担,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应降低。

6、基础设施的制约性。XX地处全省公路交通网络的末端,受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极为落后,公路狭窄、等级低、路况差、通车能力弱,完整的交通网络体系仍未形成。电力户表率45%,通电率90%。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突出,干旱、缺水问题严重。城镇规模小,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7、思想观念的束缚性。财政投入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均受教育年限短,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弱,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拘泥传统、墨守成规,缺乏进取精神、开拓意识和效率观念,风险意识淡薄。

8、移民任务的艰巨性。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移民安置工作在艰难中推进,给社会维稳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是我县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时期,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全县上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飞跃,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了新增强,科学执政的水平有了新提升,进一步积累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不断强化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加大支持国际大通道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力度,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旅游产业,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时,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交通、水利、电力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溪洛渡电站的建成投产将带来更大发展机遇。这些都将成为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就总体判断而言,我县还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大,地方财力薄弱,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维稳任务还十分艰巨。

因此,我县“十二五”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在发展中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谋划得当,措施有力,务实苦干,就能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

三、“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定位。

根据国家和省市的发展定位,结合XX实际,我县发展定位考虑为:立足云南,面向成渝,融入川南,充分发挥多区域连接点优势,加大开发开放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搭建合作平台,努力构建能源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新兴湖滨旅游城市和金沙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坚持“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重民生”的基本发展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富民强县),抓住“两大机遇”(西部大开发和溪洛渡电站建设),实施“四大战略”(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突出“八大重点”(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移民安置)。着力发展以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以铅锌矿开发为主的矿电结合新型工业,以大坝旅游、民族风情、地方特色为主的旅游服务业,统筹城乡发展,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统一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产业布局。

依据XX地形、资源等特点,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培育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区域,努力形成“一中心两带两层两群”的产业布局。“一中心”是以溪洛渡镇为中心,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建成功能完备、辐射力强、具有综合带动能力的城市主体。“两带”是以沿江、沿路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果、休闲旅游等,建设沿金沙江经济带和沿交通主干线经济带。“两层”是以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为主,重点抓好粮食、干果、畜牧等,构建二半山区经济层和高寒山区经济层。“两群”是以团结、墨翰为主的中小水电开发及载能工业群和以大兴、莲峰、茂林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群。

(四)发展目标。

我县“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

1、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2%以上,力争到2015年突破7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以上,到2015年力争突破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达55.3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达10亿元以上;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突出优势产业和市场竞争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调优第一产业,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调强第二产业,大力提升工业经济,二产业年均增长27.2%以上;调快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业、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5%以上。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30.3:36.6:33.1调整为18.2:54.9:26.9。

3、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15年达2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达4800元以上,社会分配相对趋于公平;

4、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38%,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5、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巩固“两基”成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6、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左右。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0%以上。

四、建议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1、交通方面。以出境公路等级化、县乡公路油路化、乡村公路畅通化为目标,争取启动大关岔河至XX二级公路、黄码四级公路、溪洛渡大桥至细沙四级公路、水黄四级公路、河洒四级公路、茂码四级公路等项目,加快实施通村公路硬化工程、乡村公路建设,形成“五纵四横五联道”的公路网络。

2、水利方面。以加快骨干水源工程(梅家河水库、湾河水库、银盘水库、大板厂水库)、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治理、灌区配套完善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保安工程为重点,以水务改革、水价改革、水管体制改革和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大投入为保障,着力构建防洪、供水、水环境、水利管理四大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电力方面。以“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为标准,加快墨翰上、下小河以及大兴驿马河、团结河、佛滩顺河为主的小水电梯级开发,新建黄坪变电站、伍寨变电站、团结变电站、佛滩变电站等4座35kV变电站,力争启动110kV莲峰变电站,实施城网改造、农网改造等项目,大幅提高XX电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设备技术水平、电网管理运行水平等。

(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以水利为重点、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水源工程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灌区配套完善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到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万亩,达到18.12万吨,年均递增3%以上。重点抓好畜牧、马铃薯、蔬菜、水果、核桃、花椒、魔芋、竹子八个已初具规模的优势产业规范化种植基地,集中连片建设,适度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进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全县肥猪出栏达76万头,肉牛出栏达2万头,云南半细毛羊存栏达10万只,肉羊出栏达3万只,家禽出笼达到110万只,禽蛋产量达到0.2万吨,牛奶产量达到30吨,魔芋种植面积扩大到7.5万亩,砂仁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建成专业化油菜生产基地10万亩,建成专业化商品水果基地5万亩,建成专业化优质干果商品基地30万亩(花椒16万亩、核桃12万亩、板栗2万亩),马铃薯面积发展到25万亩,总产量达到5.5万吨,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竹林达15万亩,改造低质低效竹林6.33万亩。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建设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化、布局相对集中的农业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实施龙头工程,重点扶持成型骨干龙头企业,促使农业企业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发展兴办一批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树立市场营销意识,大力发展现代营销方式,优化农产品的品质、品牌。

4、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稳步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交通、水利、清洁能源以及广播电视等投入力度,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5、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务输转的长效机制,建设劳务经济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和技能,打造劳务品牌,加大组织化输转,提高劳务市场竞争力。

(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

1、加快发展矿产业。加大金沙、汇源、鑫铭、金银池4家公司资源勘察力度,在提高铅锌原矿产量的同时,确保金沙矿业2000吨洗选厂、金银池矿业洗选厂、汇源矿业1000吨洗选厂等重点项目投入正常运行,建成集采、洗、选为一体的发展体系。积极推动铁矿、铜矿、石膏矿开发,确保项目建成投产,争取启动金沙磷化工、年产40万吨电石厂、年产40万吨硅铁厂、年产20万吨石膏厂等重点项目。抓好桧溪煤矿、永胜煤矿、水洞子煤矿、的资源整合及提能改造工作,抓紧已经通过资源整合审批的大坪子煤矿、大同煤矿建设搞好路黄沟、碗箩、花园、双屯煤矿资源勘探等前期工作。

2、做大做强建材业。积极做好水泥厂年产60万吨水泥干法熟料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加快推进混凝土搅拌站项目建设。加大彩花石开发力度,争取建成年产2万平方米的彩花石厂。逐步淘汰页岩砖、实心黏土砖等传统建材,力争启动5个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和建材加工项目。强化管理,提高砂石料开采规模。

3、建设能源工业。加快团结河、墨翰上下小河等流域中小水电开发,确保“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加大争取和服务力度,积极引进核电和风能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好溪洛渡电站留给地方的电量,打造清洁能源基地,提高对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承接能力,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载能工业。

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实行壮大龙头企业与发展种植基地相结合,积极开发魔芋、花椒、砂仁、竹笋、果蔬及肉制品等农产品。力争建成5000吨芋丝生产线、年产魔芋微粉300吨生产线、年产200吨香料厂、年处理2000吨果蔬冷藏加工厂、年产竹笋系列产品2000吨加工厂、年生产肉食品2000吨肉联加工厂等项目。

5、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根据我县产业布局和地形地貌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大分散、小集中,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范建设、功能配套,多方融资、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规划工业园区及标准厂房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食品加工、新型建筑材料、家具制造、纺织服装加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产品制造等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

(四)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1、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以国内外旅游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溪洛渡电站建成投产为契机,以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实施旅游倍增计划和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以及建设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为驱动力,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快推进明子山观景台、马鞍山生态示范园、擐擐桥民族文化生态园、桧溪古镇旅游项目、强胜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玉笋生态旅游度假村、茂林永安湿地栖息地文化旅游开发、细沙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吞都宗教寻踪旅游项目、码口溶洞探幽旅游项目、大兴红色旅游、码口溶洞探险游、马楠云海游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旅游人次达25万,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

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家政服务、社区物业服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深化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商业行为,创造竞争有序的商贸流通环境,继续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营销代理、配送中心、专营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形成以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格局。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发展多层次的餐饮服务业。以农村客运、旅游客运为重点,加强客运集团建设,建立安全、高效、快捷的客运体系。

(五)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落实移民安置调整政策为重点,以人口转移为中心,以溪洛渡文化建设为内涵,实施“熟地”开发和代建基础设施的开发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做强一个中心(县城)、搞好五个极点(桧溪、黄华、大兴、莲峰、茂林),带动三个片区(沿江、沿路、沿边)”,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使我县城镇建设和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建成“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城镇体系。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17.6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7.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8%,城镇绿化率达22.6%,其中:县城城镇人口10.5万人,建成区面积8.6平方公里,城镇绿化率30.2%。

(六)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1、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全面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2、继续深化社会事业改革。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殡葬改革。

3、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落实并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4、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溪洛渡品牌效应,树立科学招商的新理念,转变招商思路,提高招商实效,创新招商方式,改善招商环境。切实加强资源勘探和项目储备,不断增强项目的可研深度,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前期工作,研究论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能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突出产业链招商,吸引发达地区企业在我县建立面向西部和东南亚、南亚输出产品的外向型生产加工基地。

5、继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创造良好的办事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政务公开措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七)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1、提高资源支撑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利用分散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的根本转变。节约水资源、能源。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

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实施中低产林改造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用材林基地工程、农村能源工程、水源保护工程、乡镇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县森林植被覆盖率达45%以上,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3、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贯彻落实促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源头的自然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示范试点。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开发花椒、魔芋、畜牧等重点产业以及节水、节能、新能源、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等关键领域的现代科技技术,加快在生产生活中的推广应用。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以发展优质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殊学校建设项目、电站库区淹没学校复建项目、中小学校标准化校舍建设项目、民族小学迁建、伍寨集中办学项目、职业技术学校扩容等工程。确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8%以上,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5%以上。

3、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以农村卫生为重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乡镇防保站建设,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理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医疗网点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的综合能力。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繁荣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加快推进县文化馆综合楼、县艺术剧院、县博物馆、县档案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文化小广场、村级体育健身工程等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精办广播电视节目,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加大广播电视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98%。

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计划生育管理,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创建活动,加强信息化应用步伐,不断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化人口结构,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二五”期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增强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加快养老院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

(九)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XX建设。

1、全力支援服务电站建设。积极稳妥安置库区移民,加大后期扶持和经济发展力度,推进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搬迁移民创造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理顺溪洛渡电站坝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做好管理和协调工作,加强坝区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加大新时期扶贫开发力度。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为切入点,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产业开发,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切实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抓好茅草房改造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投入,再掀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新高潮。力争完成406个左右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解决3500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特困群众的易地搬迁和安置问题。

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全面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拓展消费信贷;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民营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来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在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加强对残疾人口的服务和权益保护,鼓励社会救助和民间慈善等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加大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渠道和严格管理、有效运营的新机制。

6、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群众信访和接待制度,健全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节处理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建立健全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工程、重大安全设施的抗震防灾和自然灾害预警防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格局,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7、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主动听取政协的意见,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大力加强村民、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广泛行使民主权利。坚持企业的民主管理,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重视和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作,充分发挥各自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强司法工作,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8、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宣传表彰为XX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普及科学知识教育,抵制一切违反科学的迷信、邪教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活动,提高全民精神文明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推荐访问:二五 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