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XX特区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09秋农村行政管理   0952004455729   XXX  

   

内容摘要: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应把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落实相应的政策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整合小城镇资源,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形成城乡一体化工作格局,为城市建设卫星城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城镇化  

   

一、绪论  

   

发展小城镇是一项关系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XX特区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要使XX特区的小城镇进行城镇化建设,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无论是政府还是各级各部门,必须对存在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改革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从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达到城乡共同繁荣。但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与探讨。  

   

二、XX特区城镇化现状  

   

XX特区地处贵州西部,是“中国凉都”六盘水市的东大门,系“三线建设”时期由原“XX特区”与“郎岱县”合并而成,距省会贵阳172公里,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98公里。东连镇宁、普定两县,南接关岭,西靠水城,北抵织金、纳雍,西南与晴隆、普安两县接壤。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56公里,土地面积1792平方公里,辖5个镇14个乡245个村(居)社区,总人口6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1万人,占总人口的20.33%。境内居住有汉、彝、苗、布依、仡佬等3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0.52%。  

目前,六枝中心城区面积10.18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29.13%。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达46条,总长41.36公里,面积55.3万平方米,总道路铺装率达到94.9%;现有公汽和中巴车92辆,的士182辆,交通运输便捷;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了4.4万立方米;中心城区有桃源广场、那平路休闲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等公益项目设施,城区绿化面积41.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29%。  

   

三、XX特区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XX特区按照“建一个城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地方财政税源基础,达到了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集镇规模迅速扩大  

XX特区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建镇,特色立镇,特色兴镇”十二个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确定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全区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能源、建材、食品、机械加工等五大产业,生产集约度有所提高,小城镇经济日趋活跃,带动了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初具雏形,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XX特区小城镇建城区面积8.85平方公里。  

(二)小城镇的综合功能日渐完善  

近年来XX特区紧紧抓住国家大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了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网升级,交通路网骨架形城,城镇设施、镇容镇貌,人口结构迅速得到改善,旅游、服务等产业飞速发展,有力地发送了投资环境,人力、资本、技术、区场初步形成,境外资本大量涌入。 小城镇对经济的辐射力、吸引力明显增强。、  

(三) 地方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一批新型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财政增收的支撑点,建设小城镇直接带动了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加,旅游城镇的兴建发展,使XX特区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688元,比2001年增长13.1个百分点,小城镇提供财政收入4926.8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9.7%。 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聚集了人口,使城镇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增加,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税收增收奠定了基础。小城镇建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支撑了县乡两级财政。  

(四)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企业向城镇集中。近年来,经过发展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活跃在小商品批发、运输、流通等行业,农民通过兴办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不仅让农民进了城,而且使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同时,XX特区小城镇的飞速发展,吸引大量外乡打工者回乡创业,带回了资金、技术、区场信息等多种经济因素,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龙活现力,给非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  

   

四、XX特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  

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认识不够,部分重点小城镇领导对提高城镇化率、城镇的聚集、辐射带动效应和城镇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晰,工作创新性不够。“等、靠、要”思想严重,希望于上级部门拨款,而没有主动地、切合实际地去开展工作来推进城镇建设。  

(二)小城镇规划严重滞后  

一是规划力度不够,自2001年实施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以来中,很多乡镇重视不够,未能把小城镇规划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总体规划缺乏长远目标,导致重新实施规划修编。在全区19个乡镇中,完成总规的占84%,完成详规的只占24%,通过专家论证的占12%,经过政府批准的占23%。二是规划工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19个乡镇中,很多乡镇规划已不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91个乡镇中,80年代规划的占42%,90年代规划的占44.9%,近期规划的占13.1%.规划已不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修编。三是小城镇规划布局不合理。小城镇建设布局基本规划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有的不具备发展小城镇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既无发展空间,又无生产力带动功能,达不到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四是小城镇规划缺乏资金保障,特区小城镇规划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小城镇规划经费主要是靠市级投入。五是规划管理执法不力,管理不到位,特别是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群众对规划认识不足,对规划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不强,违法建筑、擅自改变用地性质,扩大建设规模、压占红线等现象时常发生。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  

一是小城镇建设投资渠道单一,小城镇自身融资能力差,资本置换难,土地转换难度大,市场化运作程度低,绝大部分城镇建设资金均以政府投入为主。二是政府投入减少,2003年市级财政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140万元,2004年安排100万元,2005年以后未安排。按照要求,小城镇建设投入资金省、市占12%,县区占15.3%,乡镇占72.7%。上级资金补助不到位,特区、乡配套资金也不到位,导致小城镇建设速度缓慢,城镇基础设施薄弱,无污水处理、垃圾填埋、供水、排污管网不配套,环卫设施差,人居环境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聚集、辐射、带动效应。  

(四)体制机制制约  

一是受现行财税体制的制约。实行分税制后,乡镇政府没有真正成为一级完整的预决算单位,地方税收归特区级财政,乡镇只能按人头获得经费,超收部分按比例分成,特区级财政不仅提取比例过大,有的连分成也没有足额返还给乡镇。二是受土地的制约。小城镇多元化融资的最重要的资本就是土地,在实际操作中,出让的土地款要上交,乡镇获得的很少,中心城区统一土地的储备和出让后,没有明确分成的比例,影响了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受户籍制度的制约。现行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进城,走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性障碍。四是缺乏协作机制。小城镇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建设、设计、财政、土地、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具体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上下联运,共同推进,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手段,部门之间协作不够,配合不够,社会经济资源不能整合共享。五是征地拆迁和安置难度大,补偿标准低,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影响城镇化的进程。  

(五)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  

全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2009年我区煤炭、电力、建材等大支柱产业对GDP贡献率达到65.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明显,全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645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仅为2518元。  

   

五、加快XX特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人口进城定居,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对各重点小城镇实行一把手工程,在各级重点小城镇中配备懂专业的专职副镇长,指导小城镇的建设。二是成立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具体抓建设,统一协调城镇化工作,形成建设和发展城镇的合力。三是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配备,以保证城镇化进程的稳定推进和有序管理。四是健全小城镇建设的长效机制,对职能单位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小城镇建设人人关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科学规划布局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XX特区城镇化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编制规划必须既立足于本地实际,又要有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微观和宏观等关系。要把小城镇建设目标与本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重视城镇特色的研究,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将特色风格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起来。  

(三)从制度和政策上推动城镇化建设  

一是积极探索区乡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区乡两级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应按照有关法律要求,设立独立的一级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和调动区镇两个积极性的原则,明确小城镇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合理划分收支范围,逐步建立稳定、规范、有利于小城镇长远发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尚不具备实行分税制条件的小城镇,要在协调区镇两级财政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小城镇的收支基数。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其地方财政超收部分的全部或大部分留于镇级财政。二是创新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点,无论农业的规模经营还是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土地制度,实施好耕地占补平衡。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岐视性政策。对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城镇建设资金应该按照“市场筹集为主,政府补贴为辅,走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的筹资之路。鼓励乡镇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四)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按照“建一个城镇,兴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片群众”的指导思想,采取“优惠政策驱动,资源优势促动,环境优势拉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吸引乡镇企业进镇。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镇区集中。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一是要积极争取省及国家的资金支持,市、区、乡(镇)三级政府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并逐年增加对小城镇公用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发挥政府投资对小城镇发展的拉动作用。二是小城镇政府集中财力投资建设镇区内的道路、公共场所的照明、环境治理等公用设施项目。三是大部分基础设施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境内外企业、个人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六)进一步提高居民素质  

要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继续巩固“两基”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素质,做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增强城镇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力、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六、结论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工程,要抓好这一系统工程,解决小城镇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基础理论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产生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加快XX特区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保持稳定、持久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2]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2006.3  

[3]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2006.2  

[4] 金逸民、张军:《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2007.11  

   

推荐访问:特区 城镇化 小城镇建设 思考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