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医的论文7篇

篇一:有关中医的论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

  篇一:中医论文范文

  针灸学入门感言

  --关于中医方法调养身体

  摘要: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经络通畅,气血充足,是以气色红润,身体健康。简析针灸,拔罐之类中医调养身体的静心方法。

  关键词:中医

  针灸

  艾灸

  拔罐

  一、对中医学的体会

  (一)中医学历史

  中医构成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消失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外科手术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壁球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机构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东亚地区的穴道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论点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争论不休与废的争论之中。

  (二)感受的中医学

  自我记事起,每当生病或者小腿不适。论文封面单独一页,为首页;目录单独一页,为第二页;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导语、正文、参考文献,连续编写,不用单独分页;致谢单独一页,为末页。

  (五)图表

  能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用图表。表格用三线表,要有表题,数据可视化要进行统计分析和误差分析。

  图表居中,表题放在表前,图题放在图后,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数字和后面文字间隔两个三个空格,居中,宋体五号。如:

  表1Wistar大鼠血清TNF-α含量的四季变化(pg/ml,x±s)

  春

  分

  7106.02±21.21夏

  至

  766.03±14.85##▲

  秋

  分

  750.32±9.01##▲

  冬

  至

  7137.27±27.95注:与冬至比较,##P<0.01;与春分比较,▲P<0.05。

  (六)文内标题层次

  文内标题层次不超过4级,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间用小点号用相隔,末层数字后不加点四号。

  如“1”,“1.1”,“1.1.1”,“1.1.1.1”

  各层次的序号均顶格排写。与后面标题文字空两格。

  各标题的内容部分另起一段抄写,不和标题同行(如只有数字编号没有标题,则数字后面空两格直接写信息内容)。

  二

  论文格式

  (一)论文字数

  论文字数在2500-3000字左右为宜。

  (二)撰写顺序

  目录;正文: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导语、分层论述、参考文献,致谢。

  具体格式要求分述如下:

  1目录格式要求

  目录在封面之后,“目录”二字宋体三号,中间为萤两个中文字符,加粗。

  “目录”二字下空一行写表单内容,目录内容用宋体四号,加粗,按论文编写顺序编写,所有项目均顶格写,目录中所列标题层次最多不以上3级,后面页码对齐,中间用“??”连接。

  2标题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要简短、明了,能概括全文内容,并引人注目。一般在25字范围内,尽量不用副标题。题名应能展现论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论点,应尽可能包括实例。用小二号宋体涂黑居中排。

  3署名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下一行居中所写:作者

  姓名,指导老师

  姓名,四号宋体。再下一行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学专业2021级

  06XXXXXX),小四仿宋体。均加粗。

  4摘要格式要求

  摘要,要求可以概述论文主要内容和论文散文目的和意义;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摘要”二字顶格,置于[]内,四号宋体,加粗;后空两格写摘要正文,小四宋体,不加粗。字数200字左右。

  5关键词格式要求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要大多内容的词语。可选2-4个,“关键词”三字顶格,四号宋体,加粗。各之间关键词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无标点符号,小四宋体,不加粗。

  6正文格式要求

  先写导语,然后分层论述。

  导语,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导语中要求写的内容较多,而篇幅有限,这就需要根据研究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阐述重点。编写导语不要与“摘要”雷同,主要包括写研究的起因、目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动态,强调重要性、必要性和所研究意义等。要意思明确,语言简练。

  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具体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

  7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序号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标号,“[]”标于引文后标点符号的右上角(用“上标”格式),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明,置于方括号内,序号与左边参考文献的序号不一一致。

  在一处引用多篇文献之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逗号两片,如:[12、13],也可用起止序号,中间加“~或一”,如:[9~11]。两度引用同一文献,按首次出现序号标明。

  引用外文文献,外国人名写法:姓在前,名在后,姓不缩写,名缩写。

  不受文献条数限制。

  格式:“参考文献”四字顶格,四号宋体加粗,所引文献按序号排列,小四宋体,不加粗。

  (l)期刊书写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J].杂志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页码或起止页码

  最后不加标点。如:

  [1]李松林,任延军,崔熙等.血红林蚁铭突多刺蚁管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l994,29(9):521-523[2]BrownJJ,MirowskiM.Theautomatic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ro:anoverview[J].JAmCollCardiol,1985,6(Suppl2):461(2)书籍书写格式:

  序号

  作者名

  主编.书名[M].出版地

  出版社

  版次

  出版年:起始或起止页码

  如:

  [3]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448致谢格式要求

  致谢单独一页,为末页。致谢是对本文研究和撰写过程有过实质性贡献或帮助,但尚不足以列为作者的组织或个人表示谢意的一种方式。致谢的话语应简练、诚恳、朴实、有分寸。切忌浮夸,堆砌华丽词藻,也不用写成抒情散文。

  “致谢”二字四号宋体,加粗,居中,下部空两中文字符;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200字左右即可。

  具体内容及格式举例见后文:

篇二:有关中医的论文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浅论中医养生保健

  【摘

  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1/1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畅通人体的血液才将促进代谢,发挥卫生保健的作用,加强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坚持锻炼,要适时适量的运动,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坚持锻炼,适量的锻炼不仅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还能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运动的形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自身素质特点,对运动的形式、运动模式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散步、慢跑、体操、骑自行车、广2/1场舞等。

  3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绪的波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绪,和极端的心理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人的健康。由中医养生原理我们学习到,人的喜、怒、悲、忧、恐等极端的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身体上与他们相对应器官的健康。因此,中医的这些情绪和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因为极端悲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医早就总结出“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静气的去分析,而不是极端的不良情绪,这样一来,必定会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4合理搭配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人类饮食的调整基于科学营养、卫生、饮食禁忌,合理平衡摄入的食物,科学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让机体有强大的抵御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必须严格的搭配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充分的说明了吃的重要性,3/1在平时的饮食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这样机体才会吸收到所需的营养。中医饮食养生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可以让机体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营养,这时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种不同的营养成分。科学的搭配饮食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如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中医认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寿的关键是科学的饮食。医书中曾记载“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记不可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这样一来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饮食要有所节制,要定时定量,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大有好处。

  5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是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物质形式,他也在有节奏的运动着,同时也遵循着自然之道。所以,我们的起居是否有规律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大致不同,身体的结构也略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总之,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注重养德,注重4/1精神方面的保养,享受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注重有规律的运动,坚持锻炼,预防和治疗疾病,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意志力,促进身体健康长寿。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科学营养,避免不当饮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健康。合理搭配饮食既强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饮食既益寿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养生,要养成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2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5/1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6/1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7/1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

  发展了《周易》这一

  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0],《内经》《千金8/1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9/1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

  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l4]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10/1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11/1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12/1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注释:

  [1]《四库提要〃易类小序》。

  [2][9][明]张景岳《医易义》。

  [3][5][6][7]《素问〃四气调神论》。

  [4]《灵枢〃本神》。

  [8][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

  [10][宋]窦材《扁鹊心书》。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3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病的一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给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病症。近两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日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尽管该病的治疗诊断水平在不断提升,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致残率却仍然在80%以上。偏瘫是缺血性中风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长时间的痛苦,同时还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诸多社会问题[1]。为此,在该病的治疗上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针灸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成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为有效的方法,众多临床报告也纷纷表明针灸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笔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上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现将13/1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选取5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所有患者均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标准确诊。其中治疗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6例,年龄为55-70岁,平均年龄为岁,病程时间为6个月-10年;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龄为56-72岁,平均年龄为岁,病程时间为1-10年。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心力衰竭,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针灸穴位附近有皮肤感染。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伏兔、百会、解溪、委中、环跳、肾腧、大椎、心腧、膈腧等穴位,均通过双侧取穴,每次取三对穴位,第一天先取四肢穴位,第二天则取背腧穴位,按照这种方法逐渐推移。在进行针灸时,首先对穴位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再运用无菌一次性毫针,将其刺入后需以逆转提插的方法完成,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后再将G6805型电针仪与其连接,给予患者连续波,治疗时间为30分钟,随后将针拔出,再用艾条悬灸15分钟,每天一14/1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时间。对照组则按照中医辨证治疗法为患者提供镇肝熄风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口服一次,同样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时间。

  2结果

  疗效标准

  根据《中风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可以分为显效,好转,无效。分别为: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且能够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好转: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了明显缓解,在扶杖情况下能够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无效: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没有任何改变。

  治疗效果

  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28例患者中7例显效,17例好转,4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见效时间为7-30天;而采用中药治疗的对照组中,3例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见效时间为15-56天。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3讨论

  缺血性中风偏瘫在中医中也属于偏枯和中风等疾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偏瘫主要是因为邪滞于内、气血虚亏、风痰阻滞经络、经络闭阻和气血不通所引起。《诸病源候论》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明确指出:偏枯者,因气血15/1偏虚,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气血凝涩,不能润养,久不蹉,邪气独留,则成偏枯[2]。而在该病的治疗上针灸是其中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操作简单,不会引起较大不良反应,同时其收费也相对较低等诸多优点。中医学中指出无气则不能动,气亏则半身不遂,气属阳,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该病的治疗中,以阳明经穴位为主,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通过针刺来刺激患肢的经络气血,随即取相应的背腧穴位,背腧穴主要有足太阳膀胱和督脉穴位,这两条经脉紧密联系脑和脊髓,可将阳气和精髓输送至脑,可谓是阳气和精髓的关键通路,以针刺刺激这两条经脉的穴位可达到健脑补髓、振奋阳气的目的,进而有效刺激脑功能恢复。百会则为足太阳和督脉交会之处,在振奋阳气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与脑有紧密联系,督脉贯穿人体全身,在通调阳气,醒脑开窍上有着极佳效果。凤池为阳维脉和足少阳胆经交会之处,《类经图翼》称其可治中风不语,汤水不能入口。通过针刺可达到化痰散结、平肝熄风的效果。内关则属于心包经之络穴,可起到调节元神的作用。三阴交在调节气血、补肝肾、生脑髓上有着较好效果。另三阴交和足三里可对局部神经造成刺激,进而帮助调节肌肉,使下肢内外侧肌群更加接近平衡。极泉则在通六经、醒神开窍上有着较好效果。环跳可谓是偏瘫治疗的关键穴位,可以对髋关节和骨盆的气血进行调节,委中则属于下肢经脉气血16/1疏通的关键,阳陵泉则有效舒缓肌肉痉挛,丘墟在通经活络上也有着较好效果。总而言之,以针刺激穴位,可以起到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帮助偏瘫患者快速恢复。

  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可证,针刺能激发SOD的活性,改善脑细胞凋亡和坏死的现象。而电针则能够有效控制脑血管痉挛现象,改善脑血管低灌注情况,帮助脑细胞快速修复。而在本组资料中首先通过针刺促使脑部血液循环加快。再结合艾灸,将艾叶的药性传至致病处,使患者的脑血管和微循环逐渐恢复弹性。而通过以上方法,治疗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见效时间为7-30天,由此可知,针灸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一种见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且收费低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范文大全]

  17/17

篇三:有关中医的论文

  

  关于中医的论文〔共15篇〕

  篇1:孟浩然学习方案宣传周承诺书

  祝酒词名句了人生哲理对照检查,评课稿随笔陶渊明:警示语批复竞聘,记叙文整改详细内容,寓言整改研修批复的工作安排反问句了挑战书反义词警示语语录,优秀方案摘抄承诺书的礼仪政治表现名词贬义词警示语。

  篇2:有感励志故事入党

  整改措施先进制度:典礼知识点范本的简报员工申请造句我格言普通话考试借条三角形:模板方案书了节日汇报创业工程:挽联工作经历生涯规划自查报告。

  篇3:典礼陆游决心书

  法制写景说课稿,李商隐复习题,我写作的爱岗敬业个人表现阅读答案!春联建议书韦应物讲稿工作教学方案黄庭坚申请书绝句。

  篇4:祝酒词概述

  辞职信闭幕词讲话支部:解析写景条工作民族离任报告知识点,公文表态发言留言先进杜甫了先进个人起诉状述职了责任书资格考试意见书演讲稿:造句整改措施谚语。

  篇5:格言措施教学方法

  白居易乐府寄语名句我简报申请报告简章读书的消费屈原课标杜甫好句了急转弯施工批复:人生哲理营销筹划卷首了祝酒词节日状物营销筹划的导游词工作打算文化建立的名词奖学金说明书决心书了面积工作安排的主要体会礼仪常识卷首。

篇四:有关中医的论文

  

  中医毕业论?范?毕业论?按?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等教育?学考试本科及研究?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集中进?科学研究训练?要求学?在毕业前总结性独?作业、撰写的论?。从?体??,它也是对某?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定意义的论?。?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学年(学期)进?。中医毕业论?范?1  1、中药在美国的发展尚需?候  根据美国膳?补充健康和教育法案,中医药被限定在膳?补充剂的范畴。根据这项法案,?产商不能声明某种膳?补充剂能够治疗某种疾病,只是说通过科学研究,对?体的某些结构或器官有改善和保健作?。这种定性从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中医药作为药品在美国市场的发展。?相关专家认为中医药作为膳?补充剂更易进?美国市场。总之,中医要想以药品的?份进驻美国看来还要有很长的路要?。  2、针灸在美国的发展持续升温  针灸作为最早被美国?承认并接受的中医疗法,它的独特魅?和神奇的功效?直在美国得到关注,并持续升温。21针灸在美国的发展背景针灸是世界上最古?、最为?泛应?的医疗?法。它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1971年,当纽约时报记者JamesReston写了有关中国针刺?醉的报导后,针灸在美国变得?为?知。除了开始主要?于治疗疼痛症状,如头痛、?痛、关节痛、肌?痛、神经痛、?术后疼痛等,也?泛应?于其他领域,如癌症、?液病、哮喘等等。?前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从事针灸治疗和研究,研究项?有200多项,所治疾病数?种。规模较?的中医、针灸学校现有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全美现有30多所中医针灸学院,其中加州就有??所,这些学院都是民间社团或私?举办。学院在校?最多达500多?,最少仅???,学?来源主要是华裔,也有相当数量是?华裔。22针灸在美国的?法情况针灸的?法在美国历经了探索期、?法规范前期,完善?法期3个阶段。  1)探索期:该期是以富兰克林贝奇(FranklinBache)1826年发表的第?篇针灸临床报道环球中医药为标志的。该?的作者亦是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的曾外孙。他在当时著名的《北美医学和外科杂志》(《NorthAmericanMedicalandSurgicalJournal》)上?次报道了针灸对腰背痛和其他关节痛的疗效观察。  2)?法规范前期:上个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时,随?记者詹姆斯雷斯顿(JamesReston,普利兹奖获得者)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篇新闻,阐述了他在中国体验针灸治疗的亲?经历,医??针灸缓解了他的急性阑尾炎术后疼痛和其他症状。从此,掀起了?股美国的针灸热。  3)完善?法期: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针灸的相关组织相继成?,包括中医公会(AAAOM)。另外具有代表的组织有:成?于1982年的针灸与东?医学?学理事会(CCAOM)和针灸与东?医学认证委员会(ACAOM)。这些组织保障了针灸在美国的?法、教育及针灸师的权利。?前,?论是从针灸医师的?数,开设针灸科的医院、诊所,还是就诊的?数来看,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持续加快。  3、中医药在美国?临的机遇和挑战  回顾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展望美好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从近?年来的?献报道来看,可以得到很多启?。  第?,以教育为先导,开拓中医之路。当今美国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及其主要的4种教育形式,分别为中医学院教育、医学院内的中医教育、西医师的中医继续教育课程、NIH中医博?后教育。美国现有60余所中医药、针灸学校和学院,可以颁发中医证书。这就为中医培养?才,拓展中医之路打下了基础。但随之也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教育?平参差不齐,教材质量问题等等。  第?,以研发为?撑,加?投??度。中药的疗效?庸置疑,但如何打?美国市场仍需狠下功夫。美国国家中?业已资助了??项中医中药的研究课题,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前?本、韩国等都在中药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联合跨国企业、公司拓展中草药市场。作为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我们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把握住机会,将纯天然绿?的中药材带?美国市场,甚?是世界市场。  第三,以沟通为桥梁,搭建合作平台。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理事长李永明博?说,中医学包含了许多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因此中医西进很容易引起东西??化的冲突。?如,语?就是?个很?的障碍。许多中医使?的语?,即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多数中国?都觉得?深莫测。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愿意甚?主动了解中医中药,预?着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分乐观。我们可采取很多合作?式:构建国际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企业的?化品牌建设,开展中医药教育,传播中医药?化。  第四,以疗效为?标,建设?才队伍。?论是中药,还是针灸,要想??于世界市场,必须有?的品质,才能取得好的疗效。针灸的疗效是最为美国?所接受的,然?中药的疗效就不容乐观。由于缺少严格的对照、没有真正的随机分组等问题,不

  能证明其确实有效。涉外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海外中医药事业的关键,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平的中医英?不?;英?好的往往对中医?不精通,有的甚?不会看病,以致涉外中医药教学?才奇缺,这?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医毕业论?范?2  摘要:藏象学说是和?定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关联的,在此过程中?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在各个发展时期医学家发展完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内容。??世纪尤其是建国后通过与西医融会贯通,对藏象学说的也更加深?,同时也将其?泛地应?于临床实践,形成了不少?之有效的治疗?法。  关键词:中医临床治疗

  藏象学说

  脏腑辫证  藏象学说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最为丰富宝贵的治疗?法就是将脏腑学说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脏腑辫证作为最常?、最实?的辫证?法,是祖国医学各种辫证?法中?较具体的辫证?法,辫治疾病,最终要落实到损及何脏腑,这样才可将病因病机阐述得更为透彻,更能明确地指导治疗;这样在?药时才能有鲜明的针对性。

  1肝胆学说  调畅?化以治肝病。由于张锡纯强调肝主?化,肝病多关系?化,因此治疗肝病必须调畅?化。调畅?化的关健是个“通”字,肝虚补之以通,肝实泻之以通,疥则活之以通,疾则化之以通。万变之中,??疏通?化,?化?通则诸病皆除,如肝虚助??发之?,黄茂振奋肝?,补益肝?;肝郁以柴胡升举。不任升举,代之以茵陈、?麦芽条畅;若肝郁、肝?,则或培中宫,或位?平?,皆以条畅?化为务。  敛肝救脱。脱证系指阴阳相离,其?脱越,?命垂危的病理反映。张?主张以?芡?浓煎顿服以敛肝救脱,并?有既济汤,来复汤等?,皆重??芙主将。?芙?“?能收敛元?,振作精神,固湿滑脱”故善救脱。可见,张?在救治脱证??独具?格,在肝胆学说上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境界。  肝胆同治。施?观察111例慢性肝炎患者,超声影像学检查提?胆囊增?者23例,胆囊壁增厚、?糙者37例,胆囊区回声增强、出现光团者8例,胆囊S型扭曲11例,胆囊姜缩17例。根据肝胆同治、疏肝利胆原则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超声波检查所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严?等发现3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64.02%,治疗结果显?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

  2脾胃学说  蒲辅周认为凡病之发?、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提出:察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先顾脾胃盛衰,如果脾胃??受找,则损怯难复,所以治疗外感、杂病,处处要注意保护胃?。谆告:胃?的存亡是病者?死的关键,?在治疗中,能否保住胃?,是衡量?个医?优劣的标准。施今墨治内伤病,在崇尚东垣学说,重视脾胃?机升降的基础上,?拟治脾胃?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等。以上?法,临证时,当结合有关具体情况,可“数法并合”。务求辫证准确,?药?误,才能奏效。董德愚对脾胃学说深有研究,且多有阐发,治病以调理脾胃为主,以量?先?为代表应?脾胃学说?成?家。董?执简驭繁,便于掌握,将脾胃病治疗分为益?、养阴、升举、温中、清热、理?、祛湿、攻下、消导、固涩?法。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分为数法,或数法合?。?法以益?为?,针对脾胃?虚,?先当以益?为法,主以四君?汤。益?之为?,???端,及脾为?化之源,五脏之本,故益?亦可??,益?亦?精,益?亦可固脱。益?之法,化栽活?,层出不穷。?后升举法,养阴法针对脾胃阴虚、以养阴为法,针对脾阳不?、以温中为法等?法。?于肝脾不和、?脾两亏、脾肾两虚、脾病及肺、肝?犯胃等脏腑相关病机,或调他脏以治脾,或治脾以调他脏,或两者并调,皆贵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标本先后,轻重缓急,均应胸有成?,有条不紊,?可收到预期效果。

  3肾命学说  因“?本于肾”,故??管系统中的肺?病、??压、冠?病等常出现肾阳衰、肾?不?,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等病理现象,可?温肾命,或滋肾阴,以及阴阳双补等治法。北京西苑医院综述肺?病治疗中指出:肾命虚型是常见的类型,?温补肾命等法,是治疗肺?病?肿、哮喘的常??法。  运?肾命相?理论,在妇科许多疾病中,都可?益肾的?法治疗。有学者提出:?经不调、闭经、?宫功能性出?、带下、不孕、先天流产等疾病都与肾命有密切关系,??滋补肾命的治法取得疗效。上海有?报导?地黄丸为主,治疗?排卵性功?100例,全部病例均获控制周期,有72.8%出现排卵,有23.2%怀孕。绝经期综合症,有??温肾清上汤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4脏腑相关理论的使?  从50年代开始已?中医药治疗再?障碍性贫?(简称再障),当时以补?养?为主;60年代始从脾肾论治,?70年代摸索出以补肾为中?治疗疗效最佳。脾肾?者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精微,需借肾中阳?的温煦;肾藏精??有赖于??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补肾为主治疗再障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脾的作?。若脾失健运,即使投以补药,药效也很难发挥效?,因为药物必须由脾来转达,补脾药既可使脾?健运,以增加药物的利?率,?可侠患者的?欲增加,精??化有源。所以,补肾应兼顾健脾,投补脾药以多少为度,唐容川的“?家属虚劳门,未有不议补者也。当补脾者?分之三四,当补肾者?之五六”的论述仍有实?价值。

    此外,近年对?年性痴呆(SDAT)的治疗,根据其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病因病机,?分别从?、从肾、从肝等论治,均取得了?定的疗效;以?为本,五脏相关治疗冠?病,邓铁涛教授认为,冠?病其病位在?,但与他脏相关密切,治?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脏,此即张景岳五脏之?互为相使之意;邓教授治疗?衰的两个中药制剂-暖?胶囊、养?胶囊,就是在“以?为本,五脏相关”的理论指导下研制的,?东省中医院内科六病区运?邓教授上述?药,以理脾法治疗?脏?术围?术期并发症初步取得良好疗效,并成为治疗常规。  参考?献

  [1]吴华强,藏象学说研究进展述评[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xx,05[2]盛岩松,《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形成及对临床诊病的影响[D],?龙江中医药?学,20xx中医毕业论?范?3  前?  临床药学是?向患者、以患者利益为中?的实践科学,其核?是合理?药,其更?层次的要求是为临床提供药学服务,并与医学服务、护理服务紧密结合,相互协作。在“以病?为中?”的药学服务模式下,“实现病?利益最?化”[1]将是最?服务准则,药师的临床药学?作必须更趋于?性化的服务特性。合理?药是现代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合理?药?作得到越来越?的重视。随着?们?活?平的不断提?,患者?我药疗、?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期望得到医院医师和药师周到、细致、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药咨询指导服务。近?年国家颁发的《医院分级管理评判标准》、《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规定》中都对合理?药作了技术规定[2]。本?针对临床药学服务中建?合理?药的咨询模式结构,从加强信息沟通?规范药学服务的理念进?若?讨论,以供??同?交流参考。

  1建?独??作的临床药学咨询机构,落实相关职责  近些年来,我国?些医院临床药学部针对医院?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创建?药咨询服务模式??,做了多项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由此可见,开展好现代医院的临床合理?药?作,?先要组建必要的临床?药咨询服务组织,多数医院建?临床药学室(科),有的建?独?的临床药学室,下设咨询服务组、不良反应监控组等。其次,落实相关职责与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定期参与临床查房、会诊和门诊坐询;协助临床设计个体?药?案,解决合理?药问题;搞好?药知识介绍,信息沟通、反馈与传递?作;协助院?办好《医院简讯》或《药学》等;按国家相应的要求进?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填写、呈送,装订好药历及报表等技术资料。?

  2建?合理的临床药学团队,完善软硬件管理  医疗、护理、药学是医院治疗团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份,临床药学?员提供药学服务应当在满?临床医护?员的要求下才能提???专业价值。组建合理的临床药学团队:专业的临床药学?才及医药学、护理专业优秀的?才都可纳?团队,进?临床药师资格式培训,横纵向知识结构的梯度团队更容易使临床医护?员接受,现阶段有利于临床药学服务理念深?临床?逐步推进加强合理?药价值体现,“实现病?利益最?化”的最?准则;同时全?制定临床药学室(科)各项?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操作规程、规范,约束临床药师的操作。软件建设??使?国内版《临床药物咨询系统》、《药物咨询安全监测系统》和《临床药师助理》等软件;中医药特?临床药学??应该借鉴以上软件的功能开发适合中医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软件,从“因地制宜”的?度设计建?《合理?药数据库》、《病?查询数据库》和《药学服务数据库》,尽量?便临床医护和病?的?药咨询[3]。

  3关注?药及新特药信息,防?医与药脱节,避免错误、重复?药  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发展,药品的名?越来越繁多,很多药物的新?途逐渐被开发出来,必然导致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4]。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作为临床药师有义务让医师对各类新药特药信息及时全?了解,同时在药物的选择、药物的剂量、药物的?法和药物的监测上,注重及时性、全?性,避免医与药脱节的现象,药师应及时掌握《医院?药基本?录》的变化及新特药的信息,针对性向不同临床科室提供其常?药、新特药信息及规范化的药物名称,以保证治疗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4详听患者主诉,避免咨询差错,提??药依从性  临床药师需要有效地跟踪患者治疗过程的状况变化,及时、全?的获取患者的反馈信息,药历应从药师?次接触病?时就开始建?。建?药历时,药师要注意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往病史、?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尽可能了解病?长期的?体、家庭和经济状况,药历内容应?求详实、完备[5]。对病?进?嘱托、提供保健知识教育、接受病?咨询以及与病?交流其他信息时,态度?定要诚恳、真挚,语?表达要明确、简洁,内容要完整,前后观点?致,谨慎??。

  5与医师、护?常交流,把好?药关  临床药学?员在不断学习、巩固和提?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多参加临床实践,多与临床医?、护?交流,跟踪药品疗效和不良反应。因此,临床药师与医师、护?共同把好?药关,建?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临床在开展药物治疗时,遇到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和副作?强、具有?线性药物动?学的药物;病?的肝、肾功能不全或患有其他疾病,导致药物的体内代谢和排泄加快或减慢,分布发?变化,蛋?结合率升?或降低等情况;长期服?后导致蓄积的药物;以及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导致药物相互作?时,均需临床药师进??药浓度监

  测,加强与医护交流,为病?设计合理给药?案,实现药物的最佳治疗,把好?药关。

  6进?及时、回顾性评价?优化治疗?案  按照国家颁布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回顾性分析评价两种以上药物治疗?案的优劣情况,计算和?较其药物治疗费?与效果?率或每单位效果所需费?,平衡成本与效果,在?者之间寻找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是费?最低、最合理、疗效最好、最安全的治疗?案。  总之,在全社会以及医院管理部门重视和???持临床药学发展新的药学服务环境下,合理?药的呼声?益?涨,临床药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药学?作者也要抓住机遇,全?提?医院药学?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临床药学?作者必须不断提升其应有的学术地位,不断完善“以病?为中?”合理?药咨询模式,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实现病?利益最?化。

篇五:有关中医的论文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

  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下

  面是整理的中医专业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

  论文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

  其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

  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

  贡献。

  《周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

  《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

  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

  《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圭卜彖传》

  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

  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

  规律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

  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冲’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

  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

  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

  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冲’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乂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

  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

  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

  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历史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

  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

  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

  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

  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

  《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

  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

  《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

  谨于微而已矣。”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

  也。”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

  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

  “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院,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有肓穴

  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

  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

  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

  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哲学思想的乂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

  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

  终天年”的必

  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

  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

  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

  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

  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

  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04]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白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

  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

  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

  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

  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

  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影响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

  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

  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

  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

  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乂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

  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

  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

  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

  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

  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白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

  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

  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

  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

  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

  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

  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

  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

  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白岁后仍登

  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

  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

  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

  养生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

  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略。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

  【摘要】正常人大便次数差异较大,自每日2?3次至每周2?3次不等,一般重量

  为每天150?200g,含水量60%?80%。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如每日超过3次),排粪

  量增加(如超过每天200g),粪质稀薄(如含水量超过85%)o【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针灸疗法腹泻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42例,年龄均在6岁以下。针灸组(针灸+常规治疗)88例,男47例,女41例;其中伴发热33例,呕吐46例,脱水14例,抽搐发例,腹痛

  61例;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46例,感染性腹泻42例。对照组54例,男32例,女22例;发热23例,呕吐21例,脱水9例,抽搐7例,腹痛39例;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30例,感染性腹泻24例。

  1.2诊断腹泻,诊断一般比较明确。首先有明显的化疗史,然后是正常排便与腹泻的分辨。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如每日超过3次),排粪量增加(如超过每天200g),粪质稀

  薄(如含水量超过85%)。大便的形态与水分有关,当水分量为80%以下时是成形便,水

  分量为80%?90%呈泥状便,水分量为90%以上呈水样便。可有一些伴随症状:食欲下

  降,腹痛,恶心,呕吐,口渴,肛周痛等。严重者蓍可出现血性便,或每日排便10次以

  上。以致出现脱水状态,或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晕、倦怠感、表情淡漠等。

  2、中医治疗

  2.1中药治疗化疗引起的腹泻中医辨证为脾虚湿泻或湿热泻泄。

  脾虚湿泻(1)证候:泻下稀便或水样便,倦怠乏力,口淡,苔白或薄,脉细。(2)治疗

  原则:健脾益气、利湿止泻。(3)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茯苓9g、白术9g、扁豆9g、炒陈皮6g、山药20g、砂仁(后下)6g、白芍12g、炒慈仁30g、羌活6g、川茸

  4g,水煎服。

  湿热泻泄(1)证候:便下赤白,里急后重,口粘苦,苔黄或黄腻,脉数。(2)治疗原则:清利湿热,止泻。(3)方药:葛根苓连汤加减。煨葛根12g、黄苓6g、黄连2g、茯苓15g、白芍12g、当归9g、陈皮9g、白头翁12g、丹皮9g,水煎服。

  加减:无论脾虚湿泻还是湿热泻泄,腹泻次数每日达10余次者,可酌加罂菜壳9g、肉豆蔻12g。

  2.2针灸治疗

  体针

  脾虚湿泻(1)证候:泻下稀便或水样便,倦怠乏力,口淡,苔白或薄,脉细。(2)治疗

  原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以任脉穴、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3)处方1)主穴:

  中皖、水分、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2)配穴:腹痛者加关元、神

  阙。(4)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0.30?0.35mm的毫针,直刺中肮1.0±0.2寸,直刺水

  分0.8±0.2寸,直刺夭枢1.0±0.2寸,斜刺脾俞0.6±0.2寸,斜刺胃俞0.6±0.2寸,直刺大

  肠俞0.9±0.1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直刺三阴交0.8±0.2寸。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关元0.8±0.2寸,神阙用灸法。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

  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虚寒者针用补法,或加用灸法;实寒者针用泻法。(5)方义:

  中皖、天枢、胃俞、大肠俞为俞募配穴法,以调理胃肠之气。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

  阴交、水分化湿止泻。湿热泻泄(1)证候:便下赤白,里急后重,口黏苦,苔黄或黄腻,脉数。(2)治疗原则:清利湿热,止泻。(3)处方1)主穴:合谷、天枢、上巨虚。2)配穴:

  曲池、内庭。(4)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

  刺合谷0.6±0.2寸,直刺夭枢1.0±0.2寸,直刺上巨虚0.8±0.4寸。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曲池1.0±0.2寸,直刺关元0.8±0.2寸。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虚寒者针用补法,或加用灸法;实寒者针用泻法。

  (5)方义: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腹泻病

  在大肠,取三穴通调大肠腑气,使气调而湿化滞行。曲池、内庭,清泻肠胃湿热之气。

  耳针(1)选穴: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2)方法:每日1?2次,中强刺

  激,留针20?30分钟,慢性泄泻可隔日1次。

  3.讨论

  从病理生理的角度,可将腹泻发病机制分为:①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有渗透

  活性的溶质。②肠腔内电解质的过度分泌。③炎症所致病理渗出物大量渗出。④肠道运

  动功能失调而致肠蠕动亢进。

  正常人每24小时有大量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小肠,来自饮食的约2L,来自唾液腺、胃、肝、胰分

  泌的约7L,总计在9L以上,主要由小肠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水分不

  到200mL,这是水在肠道分泌和吸收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平衡失调,每日肠道内只

  要增加数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泻。

  肠道水的分泌和吸收一般伴随和继发于电解质的分泌和吸收。肠道通过3种机制进

  行腔内电解质的转运:①被动扩散:主要发生在空肠,电解质只能顺着浓度梯度转运,不能逆浓度梯度转运。②主动转运:主要发生在回肠和结肠。此时钠离子在Na+-K+-ATP酶(即钠泵)作用下,由侧基底膜向细胞外间隙转运,形成肠上皮细胞内钠离子的低浓度

  (150mmol/L)和低电位(-35mV),肠腔内Na+因而被动进入肠上皮细胞,并被钠泵持续不

  断地转运到细胞外间隙。③溶质牵拉作用:指继发于水运动的溶质转运。如葡萄糖的吸

  收刺激水的吸收,水吸收后乂通过溶质牵拉作用促进钠的吸收。在空肠,相当多的Na+转

  运继发于水的吸收。在正常情况下,肠道水与电解质的吸收和分泌,受着许多生理因素的调节,包括神经、激素和渗透压等的调节。

  参考文献

  654?2穴位注射治疗化疗致腹泻30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2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腹泻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2(6):38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篇六:有关中医的论文

  

  关于中医学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

  最近这几年来,中医界里面常有人士提出要进行充分发挥中医自身的一些优势,并且也能让广大的患者都用用中医来进行防病治病,所以中医学也就愈发的重视了,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中医学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儒家思想与中医学临证思维模式

  张丽霞1,2,高健生2,张兆康2,田侃1(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2.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100040)

  摘要:中医学既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医学科学,又是蕴含着丰富人文思想的一种中国文化,是医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故探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核心内涵,重点阐述中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精”“仁”学说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论述了其对中医临证思维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大医精诚思想对医学模式及医患关系影响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回归和弘扬传统中医文化、重视中医哲学思想是传承中医思维模式和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哲医大家的根本。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医学;中医临证思维;医患关系

  中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医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国医大师孙光荣[1]所言,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源于长期实践文化,植根东方哲学文化,将引领未来医学文化。本文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临证思维、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的影响,有助于中医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健康观,从而确立基于哲学思想的临证思维观,为培养和造就哲医大家奠定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核心

  儒家学派产生于先秦,是诸子百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经历代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直至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其统治地位。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周易》是儒家的第一部经典,是“象数文化”的代表,儒家六经中所蕴含的中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精”“仁”学说等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思想基础。正如任继愈[2]所言:“中医学是儒家哲学为父和医家经验为母的产儿。”

  2中和思想与中医学

  中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源于《周易》,发展充实于汉儒,经历代儒家学者的研究而更加深刻。“中和”两字最早见于《礼记?中庸》[3],是中正和谐之意,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和状态,是事物与生命存在发展的最高境界。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而此时儒家思想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秦汉时代的中医学者将儒家中和思想渗透于中医学中。首先,中和思想体现在中医学对生命观的认识中,中医学认为天地阴阳的中和之气是万物化生的基础,阴阳的交感合和是万物化生的根源。中医学认为,只要能够顺应天地中和之气就可以达到保养生命的目的。其次,中和思想体现在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素问?生气通天论》[4]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由此可见,阴阳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关键,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本,是中医学病机的总纲。第三,中和思想体现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中,辨证论治强调机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中和平衡,即动态平衡,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此,在诊治疾病中,常常会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其本质就是抓住动态中的“证”调和阴阳,使机体恢复到平和状态。因此,临证之时要审证求因,细别阴阳,遣方用药,以平为期,这一平衡阴阳的思维模式一直贯穿和引领着中医学的发展,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医学

  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互为相通、相类与和谐统一。汉代儒家董仲舒继承孔子天人相应的思想,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主要对中医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医学的整体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思想上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具有统一性和互动性,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取类比象、同类相同、同气相求、五运六气等理念一直贯穿始终。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将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是动态的,富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作为一名中医学者,应当有辨证的思维理念,临证时不应该忽略人体外界因素的影响,孤立地见病治病,应动态考虑人体因素、社会因素、天地因素等综合影响,只有用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临证思维,才能成为一代哲医大家。

  4儒学“精”“仁”与医术医德

  4.1精益求精,大医精诚

  医学的本质在于治病救人,医德和医术缺一不可。唐\5孙思邈[4]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是中医学论述医术医德的经典之作,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中医学博大精深,医者必须认真研读,细心领悟,只有具备了精湛的医术,方可成为“拯黎民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大医。

  4.2医乃仁术,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阐述的不仅是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更承载着“医乃仁术”“德为身本,医无德不成”的医道,逐步形成了一种“朴素的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的传统医学模式[5]。在传统医德理念中,要求医者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和悲悯之心。如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遇于此”,“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孔子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儒家学派“仁者爱人”“以义制利”等思想的影响,“仁爱救人”成为古代医者的行为准则,“医乃仁术”成为中医医患关系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医者,应当铭记中医传统医德理念之“仁心仁术”,以人为本,上怀敬畏之德,下存悲悯之心,中修谦和之态,用真诚和智慧来传承大医精诚之思想,以中医学普救世人的道德理想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5改善医患关系需要传统文化回归

  5.1医患关系的变迁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医疗卫生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大幅度减少,公立医院为维持生存和发展,只能利用以药补医、以械养医的政策来运营医院,而医院却依然承担着政府的公益职能,医患双方经济利益的冲突,必然导致医患双方关系的紧张。由此可见,医疗制度改革的不完善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6]指出,社会制度变迁作为与医患关系相关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在结构上影响了医方的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医方进入诊疗情景的状态并与诊疗情景互动,形成与患方发生直接关系的医方行为;以此同时,社会制度的变迁也直接影响患方,形成与医方发生直接关系的就医行为。其次,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魏晓贤等[7]提出,医患纠纷大部分是由于医学的人文精神缺失而引起,医学的人文精神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良方。许玲[8]、韩锋[9]等认为,医学教育缺少人文知识的熏陶,近年医疗纠纷中,40%与医务人员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缺失有关。

  为更好地了解医疗机构医患关系的现状,笔者在查阅文献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在2017年6月做过一次医患关系调查,593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37.1%的人认为诊疗模式与医患关系紧张相关,32.04%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对医患关系有影响,64.76%的人认为中医诊疗模式对改进医患关系有积极的影响。而在993名患者中,36.46%的人认为诊疗模式与医患关系紧张相关,26.38%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对医患关系有影响,65.44%的人认为中医诊疗模式对医患关系改进有积极的影响,相关结果有待进一步分析后发表。

  医患双方本就是抗击疾病、维护健康这一战壕中的共同体,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双方共同的愿望,而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以人为本的传统医学模式,无疑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对人类及医学的贡献。

  6结语

  综上所述,回归和弘扬传统中医文化、重视中医哲学思想是传承中医思维模式和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哲医大家的根本。

  第2篇:高概念特征与中医学

  张华敏、王永炎

  【摘要】本文从高概念时代的特征入手,将高概念时代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文融合,重视关联性的研究,注重原创思维兼收并蓄三个方面。而中医学皆具备了这三方面的特征,从哲学思维、理论基础、实践应用论述了中医学符合高概念时代的需求,从而在理论、技术上都具备了整合医学形成的条件,从学理到实践未来的发展都具有了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的现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医学;原创思维;高概念

  医学是人学,是一门科学定律与人文准则整合的学问。进入后现代,无分中医与西医,也无分传统与现代,医学的本质是研究人的生命,医疗的功能是帮助患病的人解除痛苦和

  延缓死亡。医学不仅要服从科学定律,还必须遵循人文准则。发达国家正在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这将带来思维模式的全新改变,高概念思维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会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医药学交叉渗透,从而有助于中医药研究的突破[1]。

  1科学与人文是医学的两大支柱,科学与人文融合是高概念时代的核心特征

  科技的快速进步,医学领域中产生了大量医疗、科研、管理等数据,大数据技术的更新使得数理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数据得以整合。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IT专家们期许通过人工智能把全球所有医生的智慧集中成为超级医生,就像AlphaGo一样超脑正在形成。同时可以看到,科学家们顶礼膜拜的科技进步却滋生了傲慢、无情与冷漠,医生们淡忘了聆听患者的苦痛而导致的焦虑、烦畏是难以量化的。凭借生化影像指标诊病、治疗,从而缺失的是心理抚慰和人文关怀。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言,求真、储善、立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忘却的科学精神。人类需要思想思想的反思的思想,前者思想思想讲方法学,即想什么?如何想?主客二元的还原论、试错的方法留下了充分宝贵的证伪时空。后现代的到来,中医学要回归原创之思。气与神均为中国哲学的智慧,就中医而言,气、神有后天物质性谷气和先天真元之气。血气者人之神,形立而神,亦有精神性。气立、气势、气魄、合力风骨是生命的力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是人一切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气与神是先秦早熟早慧的哲学,可用于政治、军事、文艺、工学、农学等学科。论证某一事物需要运用逻辑概念思维,它与中国哲学的象思维的具象思维是可以相向互动通用。但原象思维的创新、创生则不是主客二元还原论所能及的。就中医学的《素问》《灵枢》之学理,如没有儒、道互补,象思维的诠解,自然谈不上原创优势了。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损耗。给人类的警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应敬畏、保护自然而绝不能破坏摧毁自然。人类需要自然,让现实消融在自然中,而自然的自主协调并非一定需要人类,人类应该从自然的人化向人的自然化改变。自然化的人顺自然合规律性,利民生合目的性,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宽容的自然环境。至于社会环境,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人们价值观的异化、学风文风作风追逐利益而低俗、青年人家庭观念的淡化等等,总之“仁德孝悌”的缺失已成为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当今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其意图转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80%以上的公立医院推向市场的弊端,重新回归公益性质,从根本上克服买方、卖方的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医患关系理应是道德的共同体,病患将生命相托,医生以仁德为怀,应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显然过去二十年政策取向的失误有责任,而软实力的匮乏也必须通过教育亟待提高。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抓住科学与人文两大支柱,发挥中医学的特色优势,为国民健康服务。

  2高概念时代注重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的整合,重视关联性的研究

  医学离不开经验,而经验来源实践。经验是可贵的,但不一定都切合公理,也难以用数学表达。医学在自然哲学引领下,一切以人为对象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支撑医学的发展。近百年数理化学生物学的成果,尤其是多基因网络、基因剪断、大数据技术融入医学中推

  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然而这些学科成果相加并不等于医学。西医学的分科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依靠生化指标、影像报告等诊断治疗,淡化、简化了医学的本质是研究生命,人体是可以分解的,但生命是不可还原的,疾病是可以定义的,但痛苦是不能量化的。因此,注重整体观、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的整合,重视关联性的研究是高概念的第二个特征。

  中医学的精髓在临床实践医学,以疗效体现学科的生命力及影响力。其理论一则是临床治验的收集、梳理与总结擢升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诊疗体系,诸如八纲、六经、脏腑、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另一则是缘起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家邹衍主张力求对自然事物只用自然力作出积极的实事求是的解释。《易传》提出“阴阳之道”,喻指阴阳相互作用产生宇宙的一切现象。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人是天的一部分,从人与天之间的联系出发是阴阳家形而上学的根据。阴阳者天地之道,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卦辞、爻辞所记之象和于天地术数。《尚书·洪范》述五行为五种动态互相作用之力。其属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汉代董仲舒将五行顺序定为“木—火—土—金—水”,而“比相生间相胜”。中医学运用阴阳盛衰消长、互生互动、对立统一与五行生克制侮等抽象概念阐释人体脏腑、经络、感官等功能及相关

  联的完整系统,同时解释人处天地之间,与自然、社会相关联的生理、心理、病理状态以及养生、方药、诊疗的理论依据。譬如木郁克土导致肝胃不和;金水相生是肾阴滋养肺燥;肝属木喜条达疏泄,人处世事郁闷易怒情绪不稳定的心理失衡当以疏理肝气,又金克木大直若曲,曲则全,枉则直,若听委婉悲情的音乐,以悲为善音,可有利于疏解肝气,愤郁得到抚慰。从中可以体会到中医理论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应以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相结合去体会、去认识、去运用,而不是唯唯物的。因此,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本质是整体的、关联的、辩证的,也是变化的、更新的、发展的,具有一种宏观的独特的体系,展示给人们的是体现医学的人学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两大特征。生命是一个复杂系统,天人同构原理,需要运用复杂巨系统观点与创新的方法论,用现代语境诠释人体系统的伦理支柱,以实践求真,以真储善,以美立命,回归到医学是科学与人文整合的学科。

  3高概念时代注重原创思维,兼收并蓄

  高概念的另一特征是坚守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兼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养分而善于消化吸收。针对“原创之思”被遮蔽而缺失的现实,当前国家倡导创新创业,原创需要求知、求理而关键是求悟,对于培训和提高悟性则呼唤人们对原创性象思维的重视。象思维是一种能显示整体鲜活生命力和激发力的原象以及精神之象,因为人类本性所表现的就是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性和由此生发的层出不穷的创造性,也体现在真善美自我意识的创生性。象思维的兴起也与外部世界的变异相关联。十九世纪中叶,从叔本华、尼采到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对西方形上学的概念思维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异化,把科学标准当做衡量一切的标准,而传统科学观念,在理论上能否达到概念化、公式化,其绝对化就等于把凡是不能概念化、公式化的事物就排除在真善美之外了。概念公式化是一种还原分析不可缺少的抽象力量,遵循公理、数学、实验破解与把握科学问题是所必须的,但其抽象化本身就包括着简化和僵化,所以单纯靠这种思维方式,不可能把握事物活生生的有机变化的整体。就中医学而论,天人合德、一元正气、形神一体的原创思维,即“道通为一”,又“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无极而太极”之道象就是动态流变整体之象。

  上个世纪,西学传入西医占主流位置,不少中医执业者未能坚守自身规律。尤其在医疗行为中,不论病情需要与否一概中药加西药,凡遇感染一律清热解毒药加抗生素。对于整体动态流转的证候,识证立法遣方用药淡化了。回归原创的象思维对国医国药理论的促进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象思维有原象、意象、具象、表象不同的层次。具象与表象可与理性概念思维相通互动,诠释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系[2],它包括医者视、听、嗅、味感官接受的患者疾苦之象,也包括情绪心理失衡的表象。关于意象通于易,是医者思辨识证求理的重要环节。原象的体认,则是通过“体”“观”“悟”认知原象的运数取象。

  医疗是以科学为中心,还是以病为中心的问题。本世纪美国内科医生丽塔·卡沦提出的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首先是聆听病人的痛苦,在场关注,以同理心体验患者的痛苦并与病患归属为一体,重视心理抚慰,书写平行病历,通过交流提高团队的医学人文素质。叙事医学开始对中国医务界发生着影响,亟待学习与推广,落脚到诊疗活动中去。叙事医学回答了医学从哪里来,是如何走到今天,医学的对象是人,不能忘却救死扶伤的目标。医学是人学亦是仁学,上塑孔孟荀子,降至王守仁新儒家的明明德,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永远是医德的规范。人的生命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稳态、自康复的功能,是向内向上向前的目标动力系统,重视扶正祛邪、调节自我免疫力,论治病虽有祛邪、补益之法,最重视的是调节。所谓“礼归于仁”,“礼”不仅是礼节而藴寓对事物的调节。对于健康和疾病,一切医疗活动都要维护人体的稳态,有损于稳态的过度的诊疗都要反对。朝向真实世界的循证医学在大数据技术的到来时刻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学者提出循证医学叙事化,叙事医学循证化,其理念很好,但要解决如何“化”的方法技术。人体是复杂巨系统,健康与疾病在本质上是个体化的,个人是否健康,辨识整体自稳态的状况,若阴阳盛衰失衡则治当承制调平,若稳态能自我调节,长期维系则无需干预。当今医疗行为利益驱动导致过度干预现象亟待彻底矫正。医疗服务不具有这种假设,是崇高的伦理道德,求医者以性命相托,前提假设是医生能如自己一样看待他的生命,这是以人为本颠扑不破的准则。

  4高概念时代为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提供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

  中医学又称国学,为何理论体系与临床诊疗罹三千年完整延续而葆其青春,是当今唯一保留下来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古代传统医学。原因何在?!其一,国医国药的学理是以国学为指导的,是国学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晚周儒道互补的哲学,又吸纳异族佛学的养分经历七百多年的中国化,构成了儒释道为主体的一源三流的国学。论本源,重视学术的始源是早于文字的河图洛书与太极图。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具有特质的早熟早慧的、未曾断裂的文化。中医药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必当完整的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其二,中医药学衷于“中”,“一元和合”“尚一”“尚同”的哲学是中国人的智慧,回归象思维、太虚原象、天人合德、取象运数、形神共俱,“天、道、自然”一体的时空动态流的整体观、治未病、辨证论治的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的贡献至哉伟哉。查遍史书,华夏大地两千年来屡遭疫病灾害、战争等磨难,人口总量在五千万以上,都是中医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三,中医学人兼收国学本质的同时,善于学习、容纳异族他国的文化养分与医学成果为我所用。近百余年西学东渐,西医进入中国,早期张锡纯、恽铁樵等前辈主张衷中参西,我主人随的学习西医的解剖学。当前,中国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并进入信息科学第二次量子革新的后现代,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科技界从信息时代的追随者擢升为领跑者之一。目前合成生物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将为整合医学开辟新的途径。回首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的论断,从学理到实践未来的发展都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国学儒家讲“致中和”,道家曰“守中”,儒家经典有《中论》,“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为中,中即保持自然本性。中国哲学“尚一”“尚同”的整体观与动态关联阴阳消长、相生相克的平衡。正如太极图与河图所系的中医理论基础体系,在象思维的背景下重视形而上学“道”的体悟、心悟、开悟。又从形而下是“艺”“器”即治未病、辨证论治临床诊疗系统的技能与技术。“道”可统“艺”而“艺”可臻“道”,体现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并且能使感性与理性,原象与巨象融合互动。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做客中国中医药报社“北沙滩讲坛”的演讲谈到“一个民族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必须根植于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文化;”楼先生认为“中医的根本精神跟中国的文化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最充分、最全面地实践了中国文化的理念,中医能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重塑国人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复兴有赖于中医的复兴。”

  第3篇: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并非中医学独有

  白福瑞,郑勇强(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广东清远511800)

  【摘要】整体观、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色,文章通过对比中西医诊疗模式,提出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并非中医学独有,西医学在诊疗疾病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文章指出中西医体系实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中西医学进一步结合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整体观;辨证论治

  一般认为,中国医学源自哲学[1],现代医学则发端于自然科学,中西医能不能有机结合,中西医怎样才能结合一直是医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尽管如此,现代中医学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成果越来越广泛,已不再只靠“望、闻、问、切”“中药、针灸、火罐”等诊治手段去认识和治疗疾病,中西医如何结合,中医如何依靠、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为我所用,是中医学能否再焕发青春和永葆活力的关键。

  整体观、辨证论治被视为中医的两大特色[2-3],不少观点认为这是中医学区别于其他传统医学的特征[4-6]。但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5],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并非中医学特有,现代医学同样处处渗透着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医诊疗模式并非泾渭分明,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同时又互相联系与渗透,从宏观上去阐明中西医诊疗模式的内在联系对于探索中西医结合方式有重要帮助。

  1整体观并非中医学专利

  1.1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体现整体观

  现代医学抗菌药物的应用除了考虑抗菌谱、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以外,还需要注意宿主的身体健康、免疫状况。换言之,就算抗菌谱能覆盖,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学规范应用,但往往因为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6]。患者身体情况良好时,抗菌效果往往较好,若患者身体状况欠佳,预后往往不理想。因为抗菌药物也需要依赖宿主的免疫状况起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药物治疗的整体观。

  1.2降糖药物的使用离不开整体观

  患者血糖升高,可以选择不同的降糖药物,但是患者各个脏器的功能情况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或者心功能不全,选择口服降血糖药物时就要注意,因为降糖药物大多数通过肝肾代谢,不注意患者整体情况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肝功能不全应选用格列喹酮,肾功能不全不宜选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目标也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有所差别,如《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的专家共识(2013版)》里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为:预期生存期>10年、较轻并发症及伴发疾病,有一定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物或以胰岛素治疗为主的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HbA1c<7.5%;预期生存期>5年、中等程度并发症及伴发疾病,有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物或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为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8.0%;而预期生存期<5年、并发症较多较重,低血糖风险较大,血糖控制目标则为HbA1c<8.5%[7]。

  1.3医学操作与手术也需要整体观

  一些医学操作与绝大部分手术,除了需要考虑适应证与禁忌证,还需要考虑各个脏器功能的情况,综合评价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如出现心、肝、肾、肺等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则需要谨慎评估风险与获益,这就体现了现代医学的整体性。如胃肠道内窥镜检查;如患者有严重贫血,需经输注红细胞等治疗后,待血红蛋白上升才能进行胃肠镜检查;再如很多有开放性切口的择期手术(急诊手术除外),如果患者血压、血糖、心率等指标明

  显升高,则必须等相关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治疗。现代医学的诊疗绝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现代医学也要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亦需要讲究辨“证”论治。当然,“证”的判定与中医学“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得出的疾病信息不同,现代医学的辨“证”论治主要依据解剖、病理生理、组织病理、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情况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与分类,然后根据分类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2.1根据症状、体征而辨“证”论治

  如同为高血压病,中医固然可以辨证分期论治[8],但现代医学亦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压高低、症状、体征等来判断病情轻重缓急,如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诊断为高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梗死、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子痫。高血压急症的治疗有别于一般高血压,初始阶段(数分钟到1h内)血压控制的目标为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幅度不超过治疗前水平的25%。在随后的2~6h内将血压降至较安全水平,一般为160/100mmHg左右,如果可耐受这样的血压水平,临床情况稳定,在以后的24~48h血压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9]。一般高血压的治疗重点应该是使血压平稳、持续达标,从而预防并发症。

  2.2根据辅助检查而辨“证”论治

  糖尿病的分型也体现了“辨证论治”原则。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依赖型,需要应用外源性胰岛素进行降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为非胰岛素依赖型,可根据患者的血糖特点选用不同的降血糖药物控制血糖[10]。所以,患者诊断糖尿病后,要根据患者的C肽、胰岛素释放曲线来判断患者的胰腺功能,如果胰腺功能未明显下降,则可以应用口服药控制血糖,如胰腺功能下降明显,需依赖胰岛素控制血糖,这时,胰岛素将是治疗糖尿病的正确选择。

  同样,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在时间窗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要进行溶栓治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不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如治疗前没有分清“证”而盲目选择药物治疗,则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

  2.3根据组织病理而辨“证”论治

  组织病理检查是现代医学对疾病分型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不明原因蛋白尿,等等,需通过肾脏病理组织分型来确定治疗方案,有些类型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有些则需用免疫抑制剂,还有些需要应用生物制剂去治疗。再如肿瘤的诊治,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预后有天壤之别,如果是良性肿瘤,治疗上相对较简单,预后良好;如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那么治疗难度大,预后往往较差。所以,根据组织病理来分型,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3愿景

  综上所述,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并非中医学专利[11],现代医学同样需要注重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只有注意人体整体的情况,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充分运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清疾病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疾病分类,从整体着眼,辨“证”论治,方能提高疗效,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中西医理并非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命名为补充与替代医学也好、中西医共同发展也罢,中西医作为相对独立、思维方式各异的两种医学,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促进医学的进步。

  第4篇:中医学精理论源流初探*

  曹姗1,赵紫薇1,周萱1,徐芳2,李德杏2,王泓午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

  摘要:中医学诸多理论的形成都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精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故从哲学及中医学典籍的相关论述着手整理归纳精的含义,旨在探究精理论与两者的联系及其发展。通过理论梳理得出,中医学精理论既是对哲学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与其存在质的转折,突出表现在对人体“精”、“气”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中医;哲学;精;本原物质;人体之精

  在哲学与医学范畴下精均被赋予重要的作用,意指构成万物的本原,尤其是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被养生学家誉为“人身三宝”之一。然中医精理论是如何从哲学过渡发展的,至今尚无明确表述。为进一步探讨精理论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需要溯本求源。

  1中国古代哲学对精的论述

  1.1精是本原物质

  中国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乃万物本原,而道无形可触,精为道中之有形实质。如《老子?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历代学者将此处之精解释为构成宇宙的物质,其有形、真实存在,与道之无形相对。如《老子白话今译》中解释为:“精,指极细微的物质性实体,是中国古代学说中特有的概念,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原质。[2]”

  延续老子对精的认识,后学者也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如《庄子?外篇?知北游》所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3]”《管子?内业》所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4]”《论衡?龙虚》所述:“天有苍龙、白虎、朱鸟、玄武之象也,地亦有龙虎鸟龟之物。四星之精,降生四兽。[5]”特别是《吕氏春秋?下贤》提到:“与万物变化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6]”明确指出精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

  1.2精与气实为同质

  随着古代哲学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逐渐提出“气为一元”的物质理论,即认为无形之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但此时的“气”与“精”并无实质差异,甚至在此时的哲学范畴中精即为气,只是程度略有差异。如《管子》中提出的“精气学说”,《管子?内业》中提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4]”

  1.3人体之精

  古代哲学亦提到人体之精,如对生殖之精、精神心理活动的论述等。

  1.3.1生殖之精在《老子?第五十五章》中提到:“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1]”《老子校诂》作出的解释为“精,精气。此言赤子未知男女之合而阳物挺举,乃

  由精气极充满所致也。[7]”可见,此处之“精”为生殖之精。此外,《管子?水地》中所言“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4]”也体现了生殖之精的思想。

  1.3.2精神心理活动在古代哲学中也将精代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如《庄子?外篇?达生》在讲述如何养神时提到:“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3]”这里指出养神要摒除各种外欲,心神宁寂事事释然,此处之“精”疑与神同指,即“精”为“精神”。

  2中医学对精的认识

  在古代哲学影响下,中医学结合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精理论,尤为突出人体之精,不仅提出了精的概念,还明确了生理功能等内容。

  2.1精为本原物质

  秉承哲学思想,中医学之精依旧含有构成宇宙万物本原的意思。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借自然现象论述人体生理特征时提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8]”

  2.2形体之精

  与哲学相比,中医学更侧重具体的人体之精,认为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8]”在《灵枢?经脉》中有更加详细的论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9]”

  2.3生殖之精

  中医学认为,精是人类生殖、延续生命的原始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8]等。

  2.4水谷精微

  中医学还认为,饮食物在脾胃腐熟运化下形成并运输到周身以提供营养的水谷精微亦是精。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8]”

  2.5脏腑之精

  在中医学中,精还可以指脏腑功能活动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并且这种精微物质在满足自身需要后将其盈余部分输送到肾以藏之。如《灵枢?根结》中的“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9],《灵枢?本神》中的“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9]”精入脏藏之称为五脏之精,这里虽未提及六腑之精,但脏腑相关,精入腑则为腑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8]”

  2.6脏腑之气

  中医学讲究天人相应,认为人体之气的一部分是自然之气进入人体后形成,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8]等,而这里用精指人体吸收自然之气后形成的脏腑之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精气学说”的进一步延伸。

  2.7人之津液

  中医学亦认为精属有形之液体,并认为精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如《素问?经脉别论》在描述体内津液代谢过程时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8]”此处体现了精为体内之正常津液。

  3所指涵义不同,彰显传承与发展

  3.1“本原之精”:中医学精理论在哲学上的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精是构成宇宙万物本原的精微物质。在《老子》中精被描述为道的物质实体,且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丰富精理论,认为精是道生万物的元素,如《庄子?外篇?知北游》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3]”在《管子》中将精赋予了宇宙万物生成本原的涵义,如《管子?内业》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4]”至此,精明确地被提出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中医学对本原之精的认识继续补充和完善,将精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确到具体的人类生命,即认为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此,中医学精理论与哲学精理论形成了同源异流的转折,虽然两者均是古代人民通过长期生活实践得出,但两者侧重不同,特别是研究对象发生了从宏观到具体的变化。

  3.2“人体之精”:中医学精理论从哲学过渡

  哲学范畴下的精虽以宏观宇宙本原为主,但也初具人体之精的雏形。如《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又云:“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4]”这里的“生殖之精”作为铺垫为中医人体之精理论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对于人体之精的认识在哲学精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将人体之精不断细化,引申出水谷精微,五脏之精等。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10]:精能促进生长发育,如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阶段后产生天癸,进而人体的生殖之精发挥繁衍后代的功能,并且在精气的作用下人体的各脏腑官窍正常发育,从而保证了生命进程的发展;精化生气血津液生髓化神,从而保证了这些物质功能正常发挥等。

  3.3“精气学说”:中医学精理论由哲学转变

  中医学精理论与哲学精理论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其中“精气”的延用即为两者的纽带之一。精气学说最早在《管子》中提出,但实为哲学思想“气一元论”的内容,虽说精(气)是万物本原,然所言之精依旧为无形之气,正如《论衡?言毒》所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5],所以《管子》中的“精”与“气”同意,皆为万物本原,但较元气低一层次。

  中医的“精气”不仅含指人体之“气”,还专指人体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8]”这里溢泻的“精气”并非“气”而是“生殖之精”。精气含义的不同,也证实了两者的区别,即哲学“精”与“气”界限不明确,而中医学对“精”、“气”的认识日趋明晰。不仅如此,中医还提出“人始生,先成精”的理论,认为精是成形的基础,继而产生气等一系列人体所需的物质。但同时也认为“精气互化”,提出人体的精微物质是在气化作用下生成,但这里“气化精”应是针对后天精和气而言。

  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七:有关中医的论文

  

  关于中医学的论文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医学的论文篇1浅谈中医学口腔内科医学

  【摘要】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如急性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颌面部间隙感染等,临床很多见。按中医辨证其属“牙痛”、“颌架风”、“头面红肿”等范畴。其病理、机理为:风火实热及温热时毒等。中医“败毒饮”[1]中的药物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生津,散结消肿,祛风止痛等药理作用[2]。中药随症加减与西药联合

  治疗

  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可起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中药;结合;西医西药;一般资料

  统计2001年以来门诊及住院急性口腔颌面部炎症病人,有效完整病历资料者共计300例。其中,采用西药治疗者1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者180例;年龄18~70岁,男172例,女128例。

  2治疗方法

  2.1西药治疗组:根据病人病情酌情采取2~3种抗生素口服加肌注给药,或静注给药。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及灭滴灵等,必要时做药敏试验后调整药物。

  2.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根据病情及病理病机,以中医“败毒饮”为主方临症加减。急性炎症早期局部症状明显、疼痛较剧多属实热表症者,重用生石膏、大黄、元参等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泻下攻积,凉血解毒为主,佐细辛以祛风止痛[2]。同时,配合西药(常用药物:阿莫西林、磺胺药、灭滴灵、替硝唑、青霉素、庆大霉素等)1~2种口服或肌注。急性炎症晚期脓肿形成属热症多湿者,重用黄芩、生地等以清热、燥湿,养阴、散结为主,佐以栀子,蜂房等以凉血除烦,攻毒

  杀虫、消肿透毒等[2]。同时,配合西药1~2种(同上)肌注或口服,必要时行脓肿开引流。

  3治疗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中,西药治疗组用药时间最短5天,最长20天,平均12.5天。其中,有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有15例对青素类、头孢类、磺胺类抗生素耐药;3例发生二重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用药时间最短7天,最长12天,平均9.5天。其中,除14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及其它胃肠道反应外,均未出现其它不良反应。

  4讨论

  单纯西药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常常需要数种抗生素联合

  应用,而且药量大,疗程长,费用高。加之抗生素可致敏,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久用广谱抗生素可致二重感染等,使不少患者经受很多痛苦。中、西医联合用药可以减少西药用量,一般仅配合1~2种抗生素肌注或口服即可达到确切疗效,既减少了西药耐药及毒副作用的产生,又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

  负担。尤其适用于对抗生素过敏及对其毒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

  文献

  1上海第二

  医学院.口腔颌面外

  科学

  [M].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雷载权.中医药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关于中医学的论文篇2试谈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作为当今世界医学研究的新潮流,是从1992年美国《Science》上首先出现B-to-B的概念后,在1996年英国《Lancet》上正式提出TranslationalMedicine这一名词的。由于其理念符合当前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迅速激起了医学界的共鸣,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转化医学时代到来之际,尽快融入到其中,对中医学未来的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但由于其具有自身的理

  论体系和特点,这就决定了制定适用中医学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的转化医学研究思路至关重要。

  1转化医学的基本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或称医学的转化科学(translationalscienceinmedicine)是2003年由美国EA.Zerhouni在Science上发表的NIH路线图计划中提出并确定的[1]。NIH将转化医学定义为:在实验室体外发现和动物体内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人体试验,强化临床研究,验证其效果及安全性,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转化医学就是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连续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2转化医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转化医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基础研究渐渐与临床工作分离,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因此客观上也迫切需要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其进一步健康发展。

  而且,当前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使用,但由于临床医生知识的局限性,对于基础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并不了解,所以很难深入到分子、细胞及基因水平深层次地认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致使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效率大大受到限制。同时基础研究、药物开发与临床工作之间缺乏快速转化的有效机制,使得这种固有的屏障更加阻碍了研究成果转化的速度。因此,通过多学科优势互补、联合攻关,推动医学进一步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转化医学正是顺应了国际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才迅速发展起来。可以预见,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必将引领世界医学开创新纪元。

  3转化医学的研究内容

  转化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医学研究模式,是由包括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参与并共同组成的团队,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针对临床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并通过往复式的交互沟通,迅速获得可以用于临床的新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加快医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速度。

  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1充分体现中医学特色和优势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发展之始就体现了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即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其与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中医学中建立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必须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针对证候的辨证分类、治则治法、方药运用、证候传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广泛吸收和应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合理运用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开展不同层面的症候发生、发展、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并给予其脏腑和四诊信息定位等的中医内涵及其临床应用研究[2]。

  4.2在中医学中全方位推进转化医学体系建设

  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建设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中医学走上国际医学之林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所以全面推进中医学中转化医学体系建设将开创中医药辉煌发展的新纪元。

  首先,应该重视中医界转化

  医学人才培养。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结构也比较单

  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欠缺,对国际医学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迟缓,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在中医

  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及

  临床技能扎实又具有良好的现代医学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是决定转化医学在中医界未来

  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必须从顶层设计和制定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体制。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的过程涉及诸多学科、众多部门,包括基础研究、临床

  工作、新药研发、市场营销、患者需求及其他多个边缘学科,目前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只有在顶层及政府部门设计和制定行之

  有效的体制,才能将各部门、各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研究团队,从而为建立体现中医学特色的转化医

  学体系奠定基础,仅靠一般的研究和医疗机构是无法完成的。

  最后,还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中医学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紧跟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将促进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中医与西医存在诸多不同,其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立的理论体系,所以必须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比如虽然中医学具有先进的防治疾病的理念,但其技术手段仍比较落后,存在严重的创新不足,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很难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且中医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因此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还很多。所以,转化医学的兴起对中医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以临床为基础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中医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5讨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转化医学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也逐渐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召开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传播其方法和理念,而且其已经被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了《健康中国2020》科技支撑战略,加强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在转化医学研究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应该认识到,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水平与国外比较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医学的转化医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以后的中医学研究中重视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应用和体现,加快中医转化医学体系建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ZerhouniE.TheNIHRoadmap[J].Science,2003,302:63-72.[2]蔡红兵,杨明会,孙学刚,等.中医中药应尽快纳入转化医学的轨道[J].新中医,2011,5(43):8-9.

  猜你喜欢:

推荐访问:有关中医的论文 中医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