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7篇)

篇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中国经济转向?质量发展的内涵及?标主要内涵?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仍是?个值得持续深?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质量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四?内涵:第?个内涵是提质增效。产品、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适应需求变化是??短板,需要?场深刻的质量?命,以提升供给质量为主攻?向,??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端服务业,加强企业和?业的质量管理,使中国制造和服务成为?质量的标杆。与此同时,以最少的劳动、资本、?地、资源等要素投?,获得最?的产出(包括劳?收?、企业盈余、国家税收和就业岗位等),??提升投?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第?个内涵是创新驱动。从外围看,当前世界各国提升国际竞争?越来越依重于创新能?,既包括科技创新和?化创意,也包括理论和制度创新。创新能?越强的经济体,发展质量就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全球新?轮科技?命和产业变?对中国形成了倒逼机制,也提供了?量机会。从内部看,近?年来中国劳动??总量出现下滑,资源投?也?对约束,传统发展?式难以为继,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第三个内涵是绿?低碳。绿?发展既是当今世界潮流,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民众对实现美好?活的迫切希望。?前中国???存在严重环境污染、?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另???绿?低碳技术发展神速,有条件也有能?加快污染防治,恢复被破坏的?态环境,从?使绿?低碳成为?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第四个内涵是协调共享。???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体化进程,采取措施更有效解决“三农”这?关系现代化全局的??难问题,进?步缩?城乡差别。另???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东部优化、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积极打造京津冀、长三?和?湾区等三?世界级城市群。更重要的是,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更加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上述四?内涵中,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和绿?低碳是发达经济体共同拥有的发展经验和展现?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是中国未来努?的?向。?谋求更加公平和协调的发展,则是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及特?所在。操作重点推动?质量发展,关键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本质要求是重实抑虚,未来将??抓实体,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端;另??抑虚拟,严控房地产和?融泡沫。其核?内容是求实、创新、兴农、协调,分别触及到发展取向、增长动?、三农问题和区域发展等多个政策层?,是推动?质量发展的四?操作重点和四?硬件。与此同时,还要深化改?,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全?开放新局?,说明?质量发展最终必须依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全?对外开放,?者是?质量发展的两?软件。今年是推动?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与过去相?,今年有四个操作重点特别值得留意:?先是更加重视补短板及提?供给质量。重点是发展壮?新动能和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包括做?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加强新?代??智能研发应?,在医疗、养?、教育、?化等领域推进“互联?+”,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重?短板制造装备专项?程,创建“中国制造2025”?范区等等。与此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开展质量提升?动,推进与国际先进?平对标达标,发起?场中国制造的质量?命。以??智能为例,近年来国家在多项重?决策中均展现了发展??智能的决?,去年7?国务院还出台了《新?代??智能发展规划》,正式提出??智能发展的顶层战略设想。?前全球??智能领域主要是中美主导,中国在计算器视觉技术??已达到全球先进、部分领先?平,2016年??智能专利申请数超过3万项,是2010年的10倍,产业规模已突破100亿元,预计2019年将增加?344亿元,发展潜?巨?。其次是打造?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政府?作报告指出中国推动创新发展的最?“富矿”,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的???才资源,强调集众智汇众?,?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为此,???要提供全?位创新创业服务,包括推进“双创”?范基地建设,设?国家融资担保基?,?持优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扩?到全国。另???深化?才发展体制改?,推动?才资源?由流动,加??技能?才激励,?励海外留学?员回国发展,形成创新创业新格局。?前中国创业创新主体迅速增加,今年3?16?,在北京市政服务中?,国家?商总局局长张茅颁出中国第?亿张营业执照,深圳去年平均每天新设近千家企业,说明双创热潮?兴未艾,这将为?质量发展不断注?源头活?。

  再次是强调减少?效供给要抓出新成效。今年将继续破除?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在过去五年已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煤炭产能8亿吨的基础上,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煤炭产能1.5亿吨,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以上煤电机组。虽然去产能规模不及过去两年,且已近尾声,但今年仍??度减少?效供给,表明政府推动?质量发展过程中,除了做好上述两项加法外,还下定决?做减法,努?削减过剩产能及淘汰“僵?企业”,从另??确保供给质量。最后是更??度减轻企业税负和?税负担。今年将改?完善增值税,按照三档并两档?向调整税率?平,?幅扩?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微企业范围,为企业和个?减税8000多亿元。与此同时,通过清理规范?政事业性收费、调低部分政府性基?征收标准以及继续降低企业“五险??”缴费?例等措施,为企业主体减轻?税负担3000多亿元。两项合计,今年将减轻企业负担1.1万多亿元,?2016年的5700亿元和2017年的5500亿元?幅增加。此举可望让企业轻装上阵,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长远?标现在的问题是,应如何判断?质量发展所要达到的长远?标?实现?质量发展的?个重要?标,是劳动?产率得到?幅度提升,整体经济以更少的投?获得更多的产出。按这??标来衡量,?前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仍较?,如2016年美国劳动?产率约为中国的8.4倍,?本劳动?产率是中国的7.6倍,需要加快赶上。?要提?劳动?产率,?先必须提升劳动?质量,使知识、技能和管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得到提升。在这??,中国进步神速,去年接受?等教育的??超过1.7亿?,占总???重的12.5%,?1982年的0.4%?出逾30倍;预计到2030年,这??重将达到20%或以上,占劳动???重更将达到35%以上,中国将出现??红利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的历史性转变。实现?质量发展的另?个?标,是提升全要素?产率并使之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2015年提?全要素?产率?次写?政府?作报告,?九?在论及?质量发展时再次强调要提?全要素?产率,表明国家对这?命题的?度重视。与此同时,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优化了资源分配,创新驱动带动了全要素?产率的不断提升,去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7.5%,?五年前?出5.3个百分点。随着?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和更多重?技术的突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将加快提升,到2035年将达到?成左右,接近发展国家的?平。实现?质量发展的第三个?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在“??五”规划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占GDP?重从4%倍增到8%,预计到2020年这?占?将升?15%以上,到2030年将进?步提升?30%,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量。可见,?质量发展并不会?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其潜?及前景应可看好。政府?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标与去年?致,均是6.5%左右,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确保经济运?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升的互促共进。相信今年中国全?进??质量发展阶段,各项提质增效措施将更好地带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使GDP增幅保持在6.5%以上。(作者为中银?港?级经济研究员)本?刊载于《?融博览》2018年第5期

篇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以新发展理念思想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思想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论成果,形成了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理念传承党的发展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力指导了我国新的发展实践,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要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行为要坚决纠正,做法要彻底摒弃,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1.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xx大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二○一三年,党中央作出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二○一四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一方面,必须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另一方面,必须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也就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要统筹做好跨越关口的顶层设计,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挑战更多,但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只要坚定必胜信念,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避免发展陷阱,克服路径依赖,实现弯道超车,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

  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此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xx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xx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定位,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

  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指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

  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都是错误的。

  3.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一些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等等。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我国经

  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同时,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们也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在稳定总需求的同时,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要全面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至关重要。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要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要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尊重国际营商惯例,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要加快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深化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事关我们能否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更为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篇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是一个质量优先、效率优先、动能优先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其中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理念存在紧密的联系和互为依存的关系。

  首先,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共享共治”,而高质量发展在实现新发展理念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要更加创新,更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强调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发展奋斗,而且要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

  其次,新发展理念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三个发展阶段”理论的扩充和深化,是在更高层次、更深层次上指导国家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况指导和引领,新发展理念为此提供了更为具体、更为精准的指导思想。例如,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一招”,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支撑。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体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而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求也是要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全局范围内的深化落地,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篇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经济发展高质量:核心要义与基本路径

  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要义是体现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对于江苏而言,既是紧迫任务,也是战略目标,既要系统谋划,更要扎实推进。实践中,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破解体制障碍,强化创新驱动,化解风险隐患。

  一、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

  经济发展高质量,意味着必须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目前,我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突出。表现在“不平衡”上有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区域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苏南与苏北城镇化水平相差近15年。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平衡。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比较突出,房地产大起大落尚未根本缓解,资源配置扭曲。三是经济与社会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够合理,基尼系数仍在高位;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四是经济与生态不平衡。环境透支现象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面临严峻挑战。表现在“不充分”上有五个方面:一是行政性垄断、所有制歧视时有发生,地方保护问题依然存在。二是资本投资效率逐年降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到美国的50%。

  三是新产品和新服务供给能力跟不上居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四是新动能尚未成为主导力量,创新驱动格局尚未形成。五是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制度环境还未全面形成。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集中体现。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就是要有的放矢,有力有序有效地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切实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

  二、依靠改革攻坚,激发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存在严重障碍,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体系难以适应需求体系变化,供求之间存在严重结构性偏差,只有依靠改革攻坚,才能真正焕发生机活力。当前情况下,就是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近年来,我省紧扣“三去一降一补”,在生产过剩领域着力“去产能”,在房地产领域着力去多余库存、降低过高杠杆率,在全社会积极降低成本,在优化经济结构中重点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制度性短板,全面提升供给体系的适应力和创新性,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经济发展高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一段时间,必须坚定不移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校正资源要素错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产权有

  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映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和企业优胜劣汰,推动自然资源产权、国有企业产权、知识产权、民营企业产权、农村宅基地产权等产权改革落地见效。着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着力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三、强化创新引领,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创新是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第一动力。必须紧紧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重点,全力推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不断增强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

  一是以智能化制造为标杆提升供给质量。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推进智能制造和高端服务,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

  二是以消费升级为导向提升需求质量。更加注重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带动供给端转型升级,在更高水平上促进供需平衡。

  三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关键提升配置质量。完善产权制度,理顺价格机制,打破资源配置障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是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提升投资质量。积极推进产城、城乡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和科技创新红利,推动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促进土地、矿产、能源资源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五是以促进公平正义为手段提升分配质量。更加注重初次分配合理和再分配公平,加快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新格局,避免阶层固化,促进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

  四、严控重大风险,营造更加便捷高效的良好环境

  经济发展高质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更需要排除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从长远看,就是要确保顺利跨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

  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历史性关口,特别是跨越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历史性关口。

  从近期看,就是要围绕突出短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切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严格推进地方债务规范管理,落实债务处置主体责任,严肃问责机制,切实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

  二是切实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人群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全面完成省定标准攻坚任务,确保全省人民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切实保证脱贫高质量。

  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深入实施“263”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大气、水和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努力

  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篇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高质量发展所体现的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次,高质量发展强调高水平开放。开放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三,高质量发展注重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最后,高质量发展强调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宗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最高追求。

篇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里谈几点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重大意义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低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现在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现在必须也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需求方面看,以往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境外需求和国内投资需求高涨带动的。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一直艰难曲折,国际贸易更是多年低于世界

  经济增速;国内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也处在调整减速期,大量低端产能又不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因而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实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均衡,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经济发展方面集中表现为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经超过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消费结构也随之加快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供给结构仍然主要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因此,一方面有不少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居民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近几年,我国居民境外购物和跨境网购每年达数万亿元。居民对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供给缺口也很大。这充分说明,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内需求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据世界银行研究,1960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截至2008年,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余的都长期在中等收

  入阶段徘徊,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实现上述根本性转变。现在,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差二三十个百分点,源头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不少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这也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义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也应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具体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弘利教育)

  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的发展。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质量的提高。适应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既不断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改善、丰富人民生活,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升级,反过来催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在高速增长阶段,重速度轻质量是一个通病。当前,商品和服务质量不适应国内外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明显的短板。不经历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高质量发展便难以实现。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增加用于提高质量的科研和生产投入,加强企业、行业

  的质量管理,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制造和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

  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本质要求就是以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并表现为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国家税收的持续增加和劳动就业不断扩大。但在高速增长阶段,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是投入产出的较低效率,突出表现是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需要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导致杠杆率大幅提高,低效甚至无效投资和产出的比重上升,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积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场深刻的效率变革。一是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扩大优质高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整体效率。二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三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的结构效率。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产业结构随着技术革命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历史,从而不断促进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发展,带来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阶梯上持续向中高端攀升。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创新之所以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作为“乘数”作用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上去的。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发展质量也就越高。但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数量优势和物质资源大量投入。2012年以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连续出现总量和比重双下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源大量投入也遇到“天花板”。与此同时,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既提供了机遇也形成了倒逼。没有深刻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都难以实现。推进动力变革,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优势转换。

  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更是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工业化是时间压缩型的(西方国家用了二百多年,我国只用了几十年),因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绿色低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也使我们现在有条件加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

  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倡导绿色出行等绿色消费方式,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经济重大关系协调、循环顺畅的发展。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源于重大经济关系严重失调,经济循环阻塞。许多国家受严重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经济也存在周期性波动,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顺畅。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定宏观杠杆率,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同过去30多年一样,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依然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来看,虽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但有些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与导致资源错配的体制机制弊端密切相关。表现为三大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必须靠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改革,高水平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在共享发展成果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上,先后使7亿人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但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实现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调动绝大多数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的必要条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再分配调节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既然是一个阶段,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是渐进的、积小变为大变、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虽然是长期任务,但应把阶段性目标分解为年度任务,从当前抓起,稳步推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的高昂精神状态奋力推进各项工作。

篇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产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因此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

  什么是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指在保持经济基础稳定和可持续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发展模式。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现代化经济同样需要创新的理念,如遵循可持续性原则、绿色发展理念等,其在贸易、投资、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贡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模式不断涌现,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更好地应对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有关经济发展的理念。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在现代化进程中,政策的作用不可忽略。政策引导了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发展。同时,政策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推进经济发展。建立优势产业、发展都市经济、完备配套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政策支持的方向。在政策制定上,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整体发展的方向,以及各地区的现实状况。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技术创新上,需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业研发能力;同时,需要鼓励各级政府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技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保证经济发展健康的基础。政府应当积极开展市场准入、行业评价等制度建设,增强监管力度,引导市场发展,保护公共利益。而市场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需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总之,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各方的全力支持,还需要不断推进创新和实践,做到可持续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坚定的信心、有远大的目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的实际行动,以让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幸福生活为落脚点,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推荐访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高质量 理念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