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4篇)

篇一: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思修课后习题及答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P2)(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2.大学生应该塑造怎样的崭新形象?(P6)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应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应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中国和世界;向历史、向人民学习。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之中,在实现国家利益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当代大学生要努力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大学生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言行一致,踏实做事,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不断完善,当代大学新生一定要有:民族的自豪感、历史的使命感、社会的责任感、知行统一、脚踏实地为把自己锻炼成为对祖国和人民的有用人才而不断努力。

  3.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P8)

  4.谈谈你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内涵的理解(P9)

  5.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6.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P12)意义: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4.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P17)

  1.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在成长成材中给大学生正确的导向作用。

  2.当遇到困难挫折时,给大学生以鼓舞和支持。

  3.当身处优越环境时,它对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提醒作用。

  4.它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总之,它提醒我们只有努力,端正自己的不好态度,才能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

  二、谈谈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P21)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中的地位。(P2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由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完整严密的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P29)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五、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与曲折性的认识。(P33)(一)人生当立志:"志向"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确立一个目标和方向,二是以顽强的意志去追求它.可见,"志向"一方面是确立理想信念,就是"立志",另一方面是要为理想的实现努力拼搏.(二)志向须崇高: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失去信念的理想是虚幻的,失去理想的信念是空泛的.理想与信念相结合,就是美好的想象与深刻的认同相结合,就是明确的目标与执著的态度相结合.(三)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理想束之高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大学生不仅要立志,立大志,更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为理想的实现踏踏实实地学习,踏踏实实地锻炼,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想要实现任何一种志向都必须脚踏实地的为之奋斗,不能空抱着雄心壮志去空想,一定要把握住今天,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与其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不入在旭日东升时就投入工作”,立志高远为成功导航,然“始于足下”则为成功奠定基础,二者得兼方可所向披靡,成就大事。

  六、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P29)做为青年大学生,必须紧密团结,“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争取美好生活的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责任已一步步落到我们青年大学生身上。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我们每个人才会好;只有民族、国家实现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同样,只有每个人都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劲头,立足本职,干好自己的事情,像罗阳、林俊德、张丽莉等那样,在自己岗位上人人出彩,每个人活力都充分涌流,13亿个体共同编织的“中国梦”才够美丽,才更坚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人生如船,梦想如帆,年轻一代就是在追逐梦想的进程中而成熟。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成长起来的优秀群体,对青年学生而言,最实在的行动就是要刻苦学习、实现价值。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用“中国梦”丰富自己的价值愿景;用爱国主义情怀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本领,只有这样,当自己毕业走入社会后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七、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P35)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也容易对这种情况产生困惑。在现实中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另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途径。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实现既定的理想,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P41)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4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P44)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4.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P49)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5.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P55)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

  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P66)答:有意义。每个人活着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目的既是人行为活动的起点,也是全部过程的终点。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都讲实际的今天,更应该思考人的价值。因为人的价值是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思考自我价值的时候要涉及到价值的标准和评价。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成为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

  思考人生目的,以及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许多人讲“实际”,为了更好的应对整个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和挑战,思考人生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是十分紧急并且有必要的。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P67)

  答: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人生须认真。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

  盾。

  人生应乐观。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优化性格。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P77)

  答: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P80)

  答: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

  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83)

  答: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并能同时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和自由与

  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6.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P87)答:首先,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

  其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所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一定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P91)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P102)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道德,其核心也就不同。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都是为维护剥削制度、维护少数剥削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因此,其道德建设的核心就只能是为个人谋私利;而社会主义道德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伦理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决定

  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都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因此,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而不能以为别的什么为核心。

  ②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集体主义是人类社会本质的必然选择。

  确立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这是社会本质的必然要求。以社会为本位的集体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确立的价值目标。

  (2)集体主义是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的。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它反映的最基本的利益关系是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反映这个基础的道德观念,必然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3)集体主义是调节个人和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便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3.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弘扬这些优良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在什么重要意义?(P94)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4.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P11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践行正确的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努力提升道德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

  5.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P108)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各个领域,适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是公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更应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

  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实践: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

  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6.谈谈大学生应怎样树立诚信品质(P109)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1.如何认识法律的历史发展?(P121)

  人类有四种类型的法律: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一种。今天,法律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方式被称为法治。从历史上来看,法律只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而已,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可能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国家治理及运行最终的结果不会是专制,而只能是民主。法律的具体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他最终应该是服务于所应用国家的民主制度。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P124)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P125)

  3.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P130)(一)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都在宪法中做

  了明确规定。

  2,在效应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一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二)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人权保障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权是指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平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4.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治国。同时规定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民主集中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原则。国际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4.如何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P137)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内容: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对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法律关系上讲,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从法律关系的主体来说,一方面,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既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所以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另一方面,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有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依靠义务来创造,如果不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民能够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根据公民所尽的义务确定;同样,公民的义务,也是根据它所享有的权利确定的。

  (3)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得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承担对国家和社会地责任,尽自己的义务。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条件。

  (4)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必须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行使权利时,要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和他人权利的义务

  5.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P144)(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性法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的人身关系的你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开公正、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敢于、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职责,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植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给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法律程序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一、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的区别:

  1.法治与人治:法治是指一种治国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人治是权力单一

  化的状态,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级森严的“线状”控权模式,会滋生“独权”和“专制”

  2.法治与法制: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值;而法治既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又强

  调实质意义的内容,法治包含了价值内涵,强调了人民主权

  3.法治与德治:两者社会控制与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同。德治更加依赖于统治者的道德水准,在德治中重要的是道德观,是人们各自的道德共同规范的行为领域。而法治则更加具有统一性和确定性。

  二、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P154)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注意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知道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和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充分的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

  三、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正当程序(P159)

  四、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P165)1、首先,明确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树立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树立法律权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树立法律权威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基础

  2、其次,要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推进依法执政提高立法质量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做到全民知法守法

  第七章准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质

  课后思考题:

  一、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P173)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国家前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民族的希望,所以应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好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二、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的作用(P175)(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一,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第二,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国家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四)《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树立怎么样的就业观(P188)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就业准备。

  知识、能力、身体与心理、道德与法律的职业素养都要做好准备。

  2.调整就业观念

  (1)避免集中在热门行业和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2)降低期望值,特别是从基层和一般行业做起。社会发展最终将走向利润平均化,地区差别也将逐渐缩小。(3)先就业再择业,不断调整战略,不要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4)抛弃“等”、“靠”“要”观念,勇于竞争,积极自主创业,不仅给自己机会,也为社会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5)树立远大理想,不要将人生目标定位于就业。

  3.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积极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

  (2)敢于创业的勇气

  (3)提高创业能力

  四、如何认识恋爱中的道德要求(P192)尊重人格平等,主要表现为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对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拒绝爱的自由,放纵自己的情感或对对方给予束缚或强迫,都不符合道德要求。

  自觉承担责任,自愿的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的本质表现。

  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亲近,有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粗俗和放纵。

  五、道德与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与作用(P195)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是普遍的,但各有不同。其中,道德是没有外在的强制力(国家的强制力),靠的是对人们内心的强制,羞耻感以及社会的舆论,但是它的调整是全方位的。法律靠的是国家的强制力,它的调整是个别的,因为法律规定的有限性。

  六、谈谈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与修养(P201)关于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积

  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关于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案例分析复习题:

  1.被告人杨某,男,1994年5月1日生,中学生。2009年8月29日杨某到同学家玩,因同学出去了,感到无聊,想找本书看,无意中发现抽屉里的小口径步枪及子弹数发。由于好奇,随即拿起枪并装上子弹,恰好这时候他看到楼下街道上有一青年,便想吓唬他一下。杨某用枪瞄准他前面的水泥地击发,结果打中前面的一位老人,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杨某后来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当地派出所投案自首。

  试问:(1)杨某应否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上有关已满14岁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的过失犯罪规定应如何进行处理?

  (2)杨某行为时的主观罪过是什么?

  1.答:(1)杨某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根据我国刑法17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当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杨某的行为的主观罪过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2.被告人赵某,女,30岁,系被害人孙某的妻子。因新婚,决定考验妻子是否忠贞,故谎称要出差十天。第二天晚上,孙某潜回家中,于是上床睡觉,其妻以为是歹徒,忙拿起枕边的铁锤朝孙某头上猛击,孙某当场死亡。事后查明被告人枕边的锤子是为防备歹徒而准备的。

  试问:(1)被告人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是正当防卫?

  2.答:(1)被告人赵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赵某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没有罪过,因而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意外事件。即主观上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过失。

  (2)被告人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被告人赵某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存在错误认识。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不法侵害,而被告人误认为是不法侵害,所以赵某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在这种情况下,赵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主观上没有故意,而

  且赵某的认识错误在那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她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也没有过失。

  3.被告人钱某,男,25岁,司机。2008年6月21日,被告人与李某为其舅父拉钢材,因手续不符规定,钢材收购小组负责人王某责令其卸下钢材,被告人不肯。于是王某将汽车扣下。22日晚被告人企图强行拉走钢材,王某上前阻止,而被告却加速行驶,将保险杠上的王某摔下,王某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试问:被告钱某对王某的死亡是何种罪过形式?

  3.答:被告人钱某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我国刑法规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本案中,被告人钱

  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发生,但是为了将钢材强行拉走,而置王某的生死于不顾,即对被害人是死是伤持一种放任态度。因此,被告人钱某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4.被告人张某,男,28岁,某矿务局警卫。2009年3月12日凌晨,张某与同伴执行任务时,发现有盗窃分子,他们立即上前捉拿。在捉拿过程中,张某在三人围殴的情况下,身上多处受伤。他曾发出警告:再打我就动刀子了,可无人理会,张某在此情况下将一人刺伤,一人刺死。

  试问:被告人张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为什么?

  4.答:被告人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被告人张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特征。

  5.被告人魏某,2009年4月15日至18日连续三天到工商银行某中心支行门口尾随着去银行交款的多名女交款员,伺机用砖头打伤交款员后抢劫,均因附近工地有值班人员巡逻,未敢下手。

  试问:被告人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请简述理由。

  5.答:被告人魏某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预备,而不是抢劫罪的未

  遂。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预备是行为人尚未着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是为了实施该种犯罪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在本案中,被告人魏某尾随交款员的行为,属于为抢劫犯罪准备条件的行为,尚未着手实施抢劫行为。因此被告人魏某的行为是犯罪预备而不是犯罪未遂。

  6.岳某夫妇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一天晚上,岳某夫妇带着儿子到事先观察好的一无人在家的住户陈某家中偷盗,岳某本人进入房间行窃,儿子进行运送,其妻在门口望风,结果窃取大量的财物。

  试问:此一家三口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为什么?

  6.答:岳某夫妇的盗窃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的共犯,而其12岁的儿子却不能认定为共犯。

  这是因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岳某夫妇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1)有二人以上的犯罪主体;(2)在客观方面,都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3)在主观方面,他们又都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尽管一个入室实施偷盗行为,另一个在门口望风,没有直接实施偷盗行为,但是这只是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不同,不影响他们共同犯罪的成立。

  其12岁的儿子因为并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能成为犯罪的主体。岳某夫妇带着他去偷盗,事实上是把他当作犯罪的工具使用。

  7.李四夫妻共有存款5万元,李四有一母,儿子刚参加工作,女儿乙读中学,李四突然死亡,以清理遗物中发现其亲笔书写、签名的一份遗嘱,并注明年月日,其中写明,在其死后将5000元留给女儿乙读书用。李四死时,其妻怀有身孕四个月。问:(1)遗嘱是否有效?(2)5万应如何继承?

  7.答:(1)遗嘱有效。(2)5万元作如下分割:①5万元为李四夫妻共有财产,其中2.5万元归其妻所有,2.5万元为遗产。②2.5万元遗产中,0.5万元为遗嘱继承,归其女所有;另外2万元

  为法定继承。③法定继承人有其妻、母、儿甲、女乙同为第一顺序继承人。④同一顺序继承人,分配时原则上均等。⑤应为胎儿保留1份,待胎儿出生后最后确定此份遗产的去向:出生时为活体的归胎儿继承;是死体的由法定继承人分割;是活体而后死亡的,由他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8.2002年3月13日,某家具商场购得一批新式沙发,价格为每组1880元,售货员在制作价格标牌时,误奖1880元写成880元。3月20日,甲、乙二人来逛商场,发现同样的沙发在别的地方卖近2000元,而该商场还不到1000元,觉得价格非常便宜,便一人买了一组,由于摆放的两组沙发均已售出,售货员再去仓库提货时,发现沙发的价格根本不是880元,而是1880元,甲、乙二人的沙发每人少交了1000元。得知这一情况后,商场马上派人查找甲、乙二人,并终于在2002年4月27日找到了这二人。家具商场要求甲、乙二人退货或补足价款,但遭到拒绝。问:(1)商场同甲、乙二人之间的买卖行为是属于什么样的民事行为?(2)应如何处理这一纠纷?

  8.答:(1)商场与甲、乙二人的买卖行为属于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商场本意是要将沙发以1880元的价格卖出,由于售货员制作标牌的错误,使得每组沙发少卖了1000元,这是商场由于疏忽大意导致结果与自己本意相悖。甲、乙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标牌上的价格买下沙发,所以,商场同甲、乙二人的买卖属于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2)商场同甲、乙的买卖行为可以变更或撤销。《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撤销,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所以,只要商场或甲乙任何一方提出变更或者撤销买卖关系的请求,人民法院都应予以支持。根据《民法通则》第61条的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

  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而受的损失。所以,如果这一买卖行为撤销,甲乙二人应将沙发返还给家具商场,家具商场返还甲乙二人的货款,并承担甲乙二人因此所受的损失。对于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变更;当事人请求予以撤销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变更或撤销。

  9.某运输公司受农场委托长途运送生猪,途径某市遇酷热天气,运输公司派出的押运人员张某、杨某根据经验决定给生猪降温,从某农资公司购得喷雾器一架,清洗后灌入自来水即向生猪喷水降温。运达后收货人某肉食公司觉生猪异常,经检验生猪不同程度农药中毒。后查该喷雾器出售前曾借给农户李某使用,农药系李某使用后残留所致。

篇二: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思考解析(2016修正)

  聊城大学

  做梦想人民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2)提高适应能力。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3)更新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

  (4)确立成才目标。大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如何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的作用?

  大学生只有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才能实现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成才目标。

  (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法律素质是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法律的素养和能力。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使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目的和方向。

  (2)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3.为什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个范畴凝练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大学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要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明辨是非、鉴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从容自信;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4.如何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

  重要意义:

  (1)有助于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摆正德与才的位置,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基本方法:

  (1)学好科学理论。

  (2)掌握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

  (4)坚持学以致用。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1.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

  (1)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

  (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2.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决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的凝练与升华。

  (3)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大学生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奋发努力,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这一理想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方向指导性,能够指导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形成自己在生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想信念。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使命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当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为祖国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努力奋斗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1)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2)立志做大事。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3)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1)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体现为突破城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信国之魂、强国之魂。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30多年,党领导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条件,富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

  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促进民族团结。要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努力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是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密抱在一起;认清“藏独”和“疆独”等各种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坚持原则,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不受分裂分子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2)我们要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的的志向。

  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的前提;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的关键。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2)现实情况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获利的同时,也要面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

  (3)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内涵更极丰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把维护祖国统一放在突出位置,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人

  (2)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

  (3)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也是一致,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不仅需要感情的基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

  (1)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2)促进民族团结。要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努力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大学生应该确立怎样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前进。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2)大学生应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为深刻地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错误的人生观有:拜金主义人生观,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个人主义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关系:

  (1)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人生须认真。要严肃思考人的生

  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端正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3.怎样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制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程度,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社会价值。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坚强道德实践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等。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推动;阻碍。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体现在那些方面?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塑造理想人格。

  3.谈谈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1)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仓廪实衣食足”,还要“知礼节知荣辱”。

  (2)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引领,协调好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3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4)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4.结合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谈谈大学生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自律他律的统一,坚持知荣与明耻的统一,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参加志愿活动和学雷锋活动。大学生应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多关注特殊群体、偏远地区,广泛参与帮扶行动,志愿服务,为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作出贡献,努力传播文明、引领风尚、营造和谐的时代先锋。

  (3)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大学生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原则。

  (4)自觉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大学生要积极参与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大力倡导节约行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节俭的理念渗透到日常行为和人际交往中。

  (5)自觉学习道德模范。激励自己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时时处处以他们为榜样,多做举手之劳的好事,多办惠及他人的实事,在不同的场合做到遵德守礼、遵规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1.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应当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

  (2)应当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在形成正确道德良知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履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

  (3)应当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他人。

  2.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职业活动不仅是人们陌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

  (2)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择业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也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和社会的需要。

  (3)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尽早确定就业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通未来择业紧密联系,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以适应将来的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红粉,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积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3.任何认识恋爱和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要求?

  恋爱道德要求:

  (1)尊重平等人格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要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4.谈谈如何让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1)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进行道德修养。最后,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主动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正确的看待社会;是要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发明创造等社会实践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为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创造条件。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1.如何认识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1)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其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秩序以及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2)社会主义法律的规范。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引导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约束非法的行为。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对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使人们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从而自觉地实施合法的行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具有评价行为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客体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评价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法律的教育作用指法律具有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具有以国家强制为后盾保障实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公民等违法主体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则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及公民等实施违法行为后应当受到的惩罚。

  3.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2)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是指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公有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管理”。

  (3)人权保障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最重要的人权。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4)法治原则。法治就是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规范行为,是对人治的否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全国人民智慧,实现科学决策、民族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国际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其他国家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一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程序法。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为实体法;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为程序法。

  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的人身关系的你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开公正、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

  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旨在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职责,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法律程序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和立改废释并举;保证法律规范的质量;畅通民意表达机制以及民意与立法的对接机制。

  (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增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可实施性;完善法律实施体制以及法律设施;提高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优化法律实施的环境因素。

  (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科学配置权力;规范权力的运行;防止权力的滥用;严格对权力的监督;加强对违规用权的责任追究;健全权益救济机制。

  (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加强立法、执法、司法队伍和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队伍的建设。

  (5)建设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与修改一批重要的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治,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的认识和看法。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的治国的相结合。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的结合。

  (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把推进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3.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以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以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蕴含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法治思维以运用法律

  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和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如何看待法律,规则取向是指个人如何运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己。法制思维的基本内容包括:

  (1)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2)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也就是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人权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5)正当程序。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方面。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社法律权威?

  (1)法律权威的含义: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作用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2)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应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应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3)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4)尊重法律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5)争当法律权威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对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揭露、敢于抵制;坚决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消除袖手旁观畏缩不前的恐惧心理,抵制遇事回避,私下了之的惧法现象。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1.如何让理解法律权利和人权的关系?(1)法律权利和人权的内涵不同。

  法律权利是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法律权利不仅有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人权是指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权是个体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权的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

  (2)法律权利和人权关系密切。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

  法律权利只有符合人权保障的精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人权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障。

  2.如何认识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同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必须也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依据。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同样,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3)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4)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平等的。

  3.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有何特点?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表现为:

  (1)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力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2)权利和义务为公民平等地享有或履行;

  (3)国家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资上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实现

  4.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力?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由的统称。它包括:选举权利和义务;表达权利和义务;民主管理权利和义务;监督权利和义务。

  (1)选举权利和义务。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统一的。罢免权是选举权的延伸。

  (2)表达权利和义务。表达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意见的权利。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

  (3)民主管理权利和义务。民主管理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我国宪法第2条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4)监督权利和义务。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的具体方式有: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对于公民提出的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有关国家机关负有积极作为的义务。

  5.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依法维权?

  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一旦受到损害或侵犯,公民可以依法采取权利救济的手段。权利救济的手段主要有: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政治救济和社会救济、自力救济。

  (1)司法救济。公民可以通过行使诉权,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实现权利救济。申请国家赔偿也是司法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政救济。公民可以通过行使听证、复议等权利,要求国家行政机关依行政裁决的形式实现对权利的救济。国家补偿也是行政救济的一种方式。

  (3)政治救济和社会救济。政治救济主要是公民依法以游行、示威、结社、请愿等方式要求或实现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模式。社会救济主要是公民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民事商事仲裁、劳动人事仲裁等渠道对受到损害的权利施以救济。

  (4)自力救济。自力救济指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施的救济行为。自力救济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篇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思修课后习题详解

  (说明:带★为重点,(p)为对应课本的页数)本资料经过仔细核查,基本无误。若对此答案有不同见解,本人找到了前四章

  问题所对应课本的页数。可自行结合课本查阅,资料仅供参考,好好复习!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阔新的世界

  .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P1-6)

  答: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

  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2.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P9)

  答: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3.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的理解?(p13)

  答:

  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意义: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的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未找到对应的页数)

  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1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

  .

  .

  .

  .

  .

  .

  以下部分为补充,可能有用,仅供参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确立一个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两个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5.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P18-19)

  答:

  意义: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

  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4.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

  :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理想

  1.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P24-25)

  答: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它一方面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在大学“做什么人”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P27)答: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确方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P未找到对应的页数)

  答: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4.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P34-35)

  答: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

  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就是如此。

  5.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P32-33)答:

  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立志,并为之努力奋斗。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青年人应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P42)

  答: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3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P47-49)答: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P45-47)★(重点!)

  答: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4.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P未找到对应的页数)

  答: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

  二、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这包括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要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5.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P53-54)

  答:

  改革创新是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6.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P未找到对应的页数)

  答: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P65)

  答:

  有意义。

  每个人活着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目的既是人行为活动的起点,也是全部过程的终点。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都讲实际的今天,更应该思考人的价值。因为人的价值是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思考自我价值的时候要涉及到价值的标准和评价。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成为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

  思考人生目的,以及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许多人讲“实际”,为了更好的应对整个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和挑战,思考人生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是十分紧急并且有必要的。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p66)如何端正人生态度?(p67)答: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人生须认真。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人生应乐观。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优化性格。

  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3.怎样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P未找到对应的页数)

  答: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5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p80-82)答:

  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5.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82-83\p85-86)

  答:

  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并能同时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6.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P87)答:

  首先,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

  其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所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一定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P91-92)

  答: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6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中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P102-106)答: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道德,其核心也就不同。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都是为维护剥削制度、维护少数剥削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因此,其道德建设的核心就只能是为个人谋私利;而社会主义道德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伦理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都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因此,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而不能以为别的什么为核心。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集体主义是人类社会本质的必然选择。

  确立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这是社会本质的必然要求。以社会为本位的集体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确立的价值目标。

  (2)集体主义是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的。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它反映的最基本的利益关系是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反映这个基础的道德观念,必然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3)集体主义是调节个人和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便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3.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弘扬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重点)

  答: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4.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P109-110)

  答:践行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践行正确的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努力提升道德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

  5.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P113-114)

  答: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各个领域,适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是公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更应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

  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实践: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6.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P115)

  答: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7.联系大学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向英雄和道德模范学习。(P116-118)

  答:大学生应当在进行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想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与接受教育引导相统一,同时自觉开展学习活动,将道德模范人物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追求全面发展的榜样。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答: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如何维护:随着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主要的两种力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不仅深入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基本特征: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答: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如: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让座,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等。

  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它指导人们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上网习惯。

  6.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答:

  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预测作用。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对其行为的评价标准就是合法与不合法。

  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答: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

  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办事公道。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服务群众。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在职业活动中,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体现的人生境界是不同的,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同。

  2.如何理解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答:

  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这些其他权利主要包括: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参加社会义务劳动的权利;开展劳动竞赛的权利;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权利;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拒绝执行的权利;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批评、举报和控告的权利;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答: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为了拓展职业的价值领域,更是为了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的境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或实践性,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求生存的手段,更应把职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它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但是,社会需求对择业有很大的制约性。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

  4.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答: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恋爱关系,爱情就会给人生带来幸福。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性爱把爱情与人世间的其他情感明显区别开来,使爱情成为特殊的“情爱”;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责任是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责任也因此成为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

  三个基本要素(提醒:性爱、理想、责任)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们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性爱的吸引,使得爱情打上了情爱的烙印,并把异性间的爱情与异性间的友谊根本区别开来。理想的契合,使得爱情表现着恋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使热恋中的人们焕发出极大的热情来克服生活中的消极和颓废。责任的担当,则使得爱情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所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

  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人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并通过生活而获得充实的意义。

  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生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展开,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或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5.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答:

  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婚姻家庭关系不仅需要道德来维系,也需要法律来调整。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两种重要调控手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着婚姻家庭这个人生的港湾。树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规范,是生活对人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离开了养育自己的父母,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也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对婚姻和家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答: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1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答:

  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法律这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同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首先,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相包含。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法律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4.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答: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1.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答:

  宪法是法律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的共性。但是,宪法不同于普通法律,它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是一个国家法制的基础和核心。

  特点: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效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3.我国有哪些实体法律制度?

  答:

  实体法律制度主要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为克12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盲目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需要由国家监管与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言之,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4.举例说明依照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的意义。

  答:

  程序法是实体法所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的重要保障。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行使职权和履行义务提供必要的规则、方式和秩序。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实体法,了解自己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学习程序法,遵循正确的程序实施法律行为,懂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法律纠纷。

  13

篇四: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2015年修订)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1.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包括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大学生活给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要求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升适应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自立自强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2)更新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合作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确立成才目标。要确立并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2.如何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不考)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个体健康

  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2)法律素质是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法律素质和能力。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地实施行为,依法维护各种正当的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对于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3.为什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12个范畴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为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

  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才成长的根本指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人心工程、灵魂工程。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深化理性认知,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增强价值判断力;增进情感认同,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明确时代和人民赋予的责任;注重实践履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如何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不考)

  重要意义:

  (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基本方法: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1.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1)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

  要使人生富有意义,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

  (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一个人有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否则,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向邪路。

  (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一方面,崇高的理想信念能使人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2.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2)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社会理想代表和反映着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上的反映,二者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

  首先,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是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其次,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之中。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应该与中国的社会理想相结合,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要在实社会理想的指引下追求个人理想,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使命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作为青年大学生,必须紧密团结,“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争取美好生活的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责任已一步步落到我们青年大学生身上。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我们每个人才会好;只有民族、国家实现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同样,只有每个人都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劲头,立足本职,干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岗位上人人出彩,每个人活力都充分涌流,十三亿个体共同编织的“中国梦”才够美丽,才更坚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人生如船,梦想如帆,年轻一代就是在追逐梦想的进程中而成熟。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成长起来的优秀群体,对青年学生而言,最实在的行动就是要刻苦学习、实现价值。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用“中国梦”丰富自己的理想愿景;用高尚情怀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本领。只有这样,当自己毕业走入社会后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1.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突破陈规、敢于创造、奋勇争先、坚忍不拔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1)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

  (2)加强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

  (3)强调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先。

  (4)坚持发愤图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5)发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6)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美德。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首先,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

  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3)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如何真正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以时代使命为己任,增强创新创造的本领和能力,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改革创新首先要求人们有敢于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未知、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信心;树立以创造创新为目标的志向。

  (2)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当代大学生正值创新创造的人生时期,理当培养以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在改革创新中奉献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3)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改革创新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玄谈,而是必须付诸行动的实践实干,既要树立勇于改革、锐意创新的思想理念,也需要培养和增强将改革创新思想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和本领。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前提;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关键。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大学生应该确立怎样的人生目的?

  (1)自觉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

  (2)认清自身能力,发掘自身潜力。

  (3)多吸收经济知识,增长社会见识。

  (4)学习专业技术知识。

  (5)合理规划自己人生。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2)人生当务实。

  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3)人生应乐观。

  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优化性格。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3.怎样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3.谈谈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引领;

  (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作用;

  (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4.结合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谈谈大学生如何投身崇德尚善的道德实践。

  从2013年全国诚实守信模范范海涛的先进事迹中我们可以学习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崇

  高品格,从2013年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沈星的先进事迹中我们可以学到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通过对道德模范的先进精神的学习有助

  于我们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模范的事迹都是平凡而伟大的,我们应当从身边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培养自己的道德习惯。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1.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要联系实际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不但要学好文化知识,还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便更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应做到:

  (1)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

  认真学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要通过学习明确社会公德规范的基本内涵、要求,在公共生活中自觉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良好的风范和人格影响他人。

  (2)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一个具有社会公德的人,不仅要熟知社会公德规范,更要有自觉遵守、维护社会公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要在形成正确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履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

  (3)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社会公德需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践行。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他人。

  2.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不考)

  3.如何认识恋爱与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要求?

  恋爱的道德要求:

  (1)恋爱应是以寻找爱情、培养爱情为目的;

  (2)恋爱应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平等履行道德义务;

  (3)恋爱过程中要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

  (1)婚姻自主,真正奠定在爱情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应该互敬互爱。

  (2)在家庭生活中赡养尊敬老人,抚养教育子女,与邻里和睦相处。

  (3)优生优育,勤俭持家,爱家爱国。

  ★4.谈谈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首先,大学生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自觉自愿地去学习、思考和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

  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

  最后,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其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其二,省察克制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及时抑制和克服;

  其三,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肆意妄为;

  其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而是人们联系社会实践在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因此,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一是要主动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正确地看待社会;

  二是要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发明创造等社会实践,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为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创造条件。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1.如何认识法律的特征?

  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但法律只调整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关系,并不会规范人们所有的行为,因而不会对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进行调整。

  (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或判例以法律效力;

  二是由国家保证实施,即具有国家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

  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3)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规定人们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违反法律的后果。法律规定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受害人有权寻求法律保护和救济。法律规定的义务必须依法履行。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规范中的权利义务一般不具有这一属性。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引导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约束非法的行为,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实现的。授权性规范指引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禁止性规范指引人们不得做什么;义务性规范指引人们应当做什么或者必须做什么。

  (2)预测作用。

  法律通过对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使人们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从而自觉地实施合法的行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3)评价作用。

  法律具有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可以根据法律作出合法与不合法、正当与不当的评价。法律的评价作用能够像社会昭示法律崇尚什么、贬斥什么,鼓励什么、禁止什么,从而影响法律主体行为。

  (4)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三种实现方式:

  一是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树立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二是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警示;

  三是通过表彰法治建设先进人物,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制环境。

  (5)强制作用。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的。法律的强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公民等法律主体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及公民等法律主体实施违法行为后应当受到的惩罚。法律的强制作用有利于促使公民等法律主体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树立法律权威,促使社会公平正义,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3.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

  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人权保障原则。

  以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权是指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平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4)法治原则。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治国。同时规定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民主集中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原则。国际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其中,前六个是实体法律部门,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是程序法律部门。

  (1)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2)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的人身关系的你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3)行政法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开公正、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4)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敢于、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

  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5)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职责,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植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给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6)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7)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法律程序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一个领导,一个制度,一个理论,五大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注意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知道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和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充分的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的特征:法律至上。

  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

  (1)正确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2)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权利是公民与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

  第二,权力服务于权利;

  第三,权力以权利为界限;

  第四,权力必须受到权利

  的制约。

  (3)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法律问题的核心是法律权利义务问题。法治思维是一种法律权利义务思维。

  (4)正确理解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法律上的自由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上的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5)正确理解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首先,实体法和程序法是法律体系两部分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次,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法律公正两个不可偏废的方面。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要联系实际

  首先,明确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1)树立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2)树立法律权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3)树立法律权威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基础。

  其次,要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1)推进依法执政;

  (2)提高立法质量;

  (3)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4)提升司法公信力;

  (5)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6)努力做到全民知法守法。

推荐访问: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两个 捍卫 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