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主要思想(5篇)

篇一:实践论的主要思想

  

  实践论深度讲解

  实践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实践论的理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今天,本文就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实践论这一教育理论。

  第一步:实践论的主要思想

  实践论的主要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个人认为这一理念非常实用,因为它能够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第二步:实践论的教育原则

  实践论的教育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以致用,即所学的知识要能够应用到实践中;二是实践出真知,即通过实践来获得真正的学习成果。

  这些原则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高度契合。在职业教育中,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让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职场。实践论的教育原则正是为此服务的。

  第三步:实践论的实践方法

  实践论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性课程设置,即将实践内容融入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二是职业实习计划,即为学生提供职业实习机会;三是毕业设计,即让学生通过设计来实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些实践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第四步:实践论的实践优势

  实践论的实践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让他们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职业经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

  总之,实践论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育理论。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实践论的理念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篇二:实践论的主要思想

  

  《实践论》的哲学思想及对青年的现代价值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最关注的吞吐的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根源,一切社会实践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以此来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实践是所有改变的前提。

  《实践论》对青年的现代价值是强而有力的。它教导青年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来拓展自己;能够将概念转化成实践,革新现实世界;要针对社会问题积极探索,实施改革和改造;注重团队合作,与人共同谋划,共同实现愿景。

  实践论告诉青年要勇于实践,把知识付诸活动,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才能真正的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做出真正有意义的贡献,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它号召青年要全心从事实践,扎实的发挥创造能力,要勇敢面对艰辛,奋发向上,earnestlyrealizetheidealoflife.

  只有实践,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景,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不断激发自我,就能实现自身如虎添翼,向未来勇往直前。

篇三:实践论的主要思想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上的认识。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实践论》中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只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和壮大中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理论武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事物和认识事物。

  《实践论》中指出事物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的经典力学

  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1)实践决定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和推移。对事物的认识必然经历一个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了这一点看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3)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的特征。

  (4)人是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过程,论述了感*认识和理*认识的辩*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认识上升到理*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篇四:实践论的主要思想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新时代的价值朱小凤(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省安庆市 246133)摘 要:《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实践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论》对大学生理想目标的追求、学习、认识事物、社会实践等具体重要价值。因此,要深入研究《实践论》在新时代的价值。关键词:《实践论》;新时代;价值《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论》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结构体系,它的具体内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味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首先,实践决定认识的产生、内容。《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1]P10这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实践对认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说整个社会进步就是一片大海,那么实践和认识都是水滴,共同融合而为海。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认识,同样道理,不同的认识对实践产生不同的反作用,甚至有时候认识会对实践起决定性作用,“一念之差”就是这个道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通常所说的评价最终得通过实践来检验,而不是看他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多少。我们对任何人的评价最终都得回归实践,当然,认识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一个人若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那么他就会对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积极的贡献、甚至对整个世界作出贡献。因此,要坚持实践与认识的有机统一。《实践论》对新时代的价值《实践论》是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导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3]P282这充分强调了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识的决定性作用。人的认识,只有通过从事物质的社会生产活动,才能逐渐了解自热、社会、人和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并得到深化。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认识,不可能说认识是凭空产生的,它的立足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如: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知道手机、汽车、飞机和高铁动车的,因为那时还没有这种生产实践的存在。其次,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人们对社会上的一些所谓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P283过去,“鬼神”的东西感到疑惑,但是随着生产实践的进步,人们逐渐采用科学的态度解答生活中的不解之题。最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目的与最终归宿,认识的目的就是指导实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造与人类生活进步不相适应的因素,更好地造福人们。比如:人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知识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虽然实践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但是并不意味着认识没有任何作用。相反,人的认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通常会促进事物健康发展,错误认识则会阻碍事物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代表着科学与进步、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利益、代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步、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份子,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但另一方面,实践也离不开认识。这就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走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4]处于新时代,我国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将不能再固守陈规,必须改变以往落后的模式,把实践深度融合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实践论》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的有力抓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生力军,决定祖国的未来,因此要帮助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树立实事求是思想观念。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是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脱离实际、空谈理想。“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这充分强调大学生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也要实事求是,大学生要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去实现人生理想。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年纪,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讲套话、空话,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坚定原则、敢于指出错误。党的十九大以来,强调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这些时代新人又必须得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可违背事物的客观事实。大学生是思想上最具有活力的群体,时时刻刻要秉承实事求是原则从而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献出一份力量。

  009

篇五:实践论的主要思想

  

  《实践论》提出的背景

  毛泽东

  1937年

  7月在延安写的《实践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所作的最系统、深入的阐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新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科学总结了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相结合。《实践论》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共产党人就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到

  1937年

  2月,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不过,虽然中国共产党党内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是这一时期并未来得及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清算。而《实践论》就“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的。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开始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和批判主观主义,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重要著作。它在认识论上,既反对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是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统一,这种统一又是以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统一,通过这种统一不断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用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话来说,就叫做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实践论》以唯物主义为前提,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批判了教条主义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实践论》从我国革命的客观要求出发,理论结合实际地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的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

  (二)《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矛盾运动的考察,全面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论证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2.《实践论》从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论述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意义。毛泽东指出,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飞跃,一方面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3.《实践论》论述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主观方和客观的原因,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指出了认识的无限性。

  (三)《实践论》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要求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进一步从思想理论上清算了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主观主义,特别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而写的。《实践论》的现实意义

  1978年

  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中国社会上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论》’中的实践观在受到了长期的教条式的理解后,终于又以它的本真面目回到了人间,又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如今,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坚持《实践论》所体现的实践精神,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特别是现在,党和国家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由于它是首次提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坚持

  《实践论》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按照《实践论》的要求,才能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检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必须真正在实践中坚持《实践论》中的实践观,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坚持《实践论》,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情况和工作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第二,必须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做到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利用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坚持了《实践论》,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更有成效。第三,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谐社会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证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真理性。第四,坚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起步阶段,人们想要掌握它发展规律的,把握其历史变迁的本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坚持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成了目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解决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出建构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

  《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以扫清党内教条主义为主要目标,对中国民主革命经验进行系统的哲学总结,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教育。《实践论》的主题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矛盾论》的主题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为反对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实践论》深刻揭示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我们也反对“左”倾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实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一句话,“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m鳓《矛盾论》深刻揭示了“左”右倾错误的形而上学实质,指出,他们不懂得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是为人们所不能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他们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因此,“两论”的精神实质是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充分的哲学论证,对否认这种“结合”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深刻的哲学批判,对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在方法论上给予系统总结。它们的问世,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形成,从而为实现马克

  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二、“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

  标志。

  《实践论》作为一篇认识论的著作,不是简单复述认识论的一般原理,而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需要。抓住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害和教条主义者在认识问题上的致命弱点,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集中阐明了认识与实践之具体历史统一的科学原理.引导我们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取得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检验我们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

  三、“两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要重视学习哲学,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两论”作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是我们手中锐利的思想武器。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最初二十年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论《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实践论》《矛盾论》(简称“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

  (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从哲学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问题,一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科学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首先他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实质上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即既然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那么,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根据实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其实,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源于实践,它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沃土中。它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反映了实践的呼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由此可见,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根据。

  《实践论》还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从静态角度,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1。“从动态角度,毛泽东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u_i296。297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认识和实践、理论和实际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因此,毛泽东关于认识和实践之辩证关系原理的这些精辟论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认识论方面作了哲学论证,提供了哲学根据。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法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始终都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每一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在毛泽东看来,每一个事物的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又受矛盾普遍性制约。他还特别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31913”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但是对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的阐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根据。因为,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把握矛盾普遍性的体现。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而谈“中国化”,势必背离马克思主义而走向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要了解中国的特性,分析中国与别国不同的特点,这是把握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毛泽东指出,人们认识事物必须注意它们的共同点、共性,“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J”8后来,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更加鲜明地向全党发出注重“中国的特性”的号召,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z芦”这就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化”的根本依据是

  “中国的特性”,亦即矛盾的特殊性。《矛盾论》详尽阐述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法基础。我们只有善于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此,澳大利亚学者尼克·奈特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同中国社会的特殊‘规律’相结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创造出一种真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又不背离作为历史和社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二、清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障碍

  “两论”从哲学高度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清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障碍。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错误毛泽东指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根本对立,它是一种用孤立、静止、片面、无矛盾的观点去看世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主观主义正是这种观点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两论”深刻地批判了主观主义在观察、处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错误。

  (二)坚持能动反映论.揭示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首先,毛泽东认为,主观主义的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在于认识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即在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违背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路线。他们或者是将理论、认识看成是脱离了实践的绝对的东西,或者是将经验、感觉夸大为不需要理论的绝对的东西,都使理论成为脱离实践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洞抽象的公式和教条。正如毛泽东所说:主观主义不管表现为教条主义还是经验主义,是“左”倾冒进还是右倾保守,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

  的”。

  三、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范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生根开花,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两论”建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了中国化的唯物辩证法理论,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获得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因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成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主要学术探讨

  试论《实践论》对当代知识青年的几点启示

  一、学习《实践论》是当代知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

  二、学习《实践论》提高当代知识青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学习《实践论》为当代知识青年就业、择业指明航向

  四、学习《实践论》使当代知识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浅谈《实践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意义

  摘要《实践论》发表距今已有

  77年的历史。77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充分论证了《实践论》的正确性。本文以《实践论》中的三个基本观点,来阐明它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今天,重温《实践论》的基本观点,不仅对于贯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推荐访问:实践论的主要思想 实践论 思想